新世纪深度报道的动因及其传播策略探析(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结合中国深度报道的发展轨迹,从社会转型与当代审美文化的流变、受众分层与受众审美情趣的提高、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媒介竞争的加剧、媒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市场化发展的需要等到四方面分析了新世纪深度报道复兴的背景与动因,并指出深度报道在新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下的传播策略在于从选题上、表达方式上、传播形态上、传播理念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 深度报道 动因 传播策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青年报《大学生成才追踪记》的发表,一批产生重大影响的深度报道作品纷纷出现,它们采用全息式、立体化的报道手法,突破了因袭多年的平面化、简单化、两极化的新闻思维习惯,形成深度报道在中国新闻传播第一次高峰。90年代中期,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报纸深度报道几近式微,主要载体转移到电视,以《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评述性深度报道栏目获得巨大成功,造就深度报道的第二次高峰。2000年后,媒体竞争逐渐回归理性,报纸重新审视文字在新闻报道中的竞争优势,许多都市报纷纷设立深度报道部,创办深度报道专栏专刊,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和份量;同时,在2003年非典、孙志刚案等事件报道中,网络深度报道开始崭露头角。至此,“一个多媒体的深度报道格局在中国新闻界宣告完成。”
一、深度报道的发展动因
1 社会转型与当代审美文化的流变
中西深度报道尽管在缘起上有不同背景,但在有一点上却是共同的,即都发轫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作为深度报道的最早式样的解释性报道出现于美国19世纪2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之时,是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产物。当时著名的政论家李普曼指出:“各种新闻事件接连发生,而这些事件本身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一个‘为什么’变得与‘是什么’同样重要的朝代开始了。”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也处于一个典型的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思想得到解放方兴未艾,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姓“社”还是姓“资”?中国往哪里去?传统的价值观念已然失落,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崔健的“一无所有”喊出了那个时代的迷茫。这些疑问均成为了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互动的议题,也成就了80年代中期以“宏大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深度报道。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完成了由禁锢型社会到世俗型社会的根本性转变,各种长期被压抑的欲望和主张得到空前释放和表达,大众消费时代也随之来临。审美风尚呈现了大众对于自身生活的一种新的自觉的需求,对物欲的强烈追求和现实生活的当下享受致使大众传播的人文价值弱化,审美要求的标准大大降低。大众传播媒介为了迎合并且刺激个人的感观意识,凭借充分技术化的效果而遮蔽传播的文化内涵。很自然的,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逐渐取代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深刻的人文关怀的深度报道,成为大众与媒介的新宠。
2000年以后,中国社会日趋稳定,各种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社会分层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分层越来越清晰,为适应不同的受众群体的需要,深度报道重新兴起。
2 受众分层与受众审美情趣的提高
以社会学的视角看,深度报道在新世纪的复兴是社会分层的一个结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为新的社会目标,中等收入者开始成为社会的重要力量,中等收入者的文化品味和文化要求不仅仅是特定阶层的文化选择,而且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的文化选择。《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显示:属于不同社会层次中的人们在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差别。以中等收入者及高端人群为目标读者的媒体,如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为宗旨的《中国新闻周刊》,就以其对新闻的敏感度、深度、态度的把握,以其对新闻选题的策划能力和对新闻的梳理整合能力,成为当前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时政新闻类杂志之一。
同时,受众整体层次在提高。《楚天都市报》曾于2001年和2003年对该报作了两次系统的读者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楚天都市报》的受众层次在进一步提升,其中,与2001年相比,2003年中高收入者比重上升了7.1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及以上的读者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同时,调查还显示,《楚天都市报》读者对新闻版的关注程度在总体上升,要求加强国际国内重大新闻的读者比例高达87.1%;在社会新闻中,要求加强社会问题深度报道的读者比例达86.1%。
《楚天都市报》的读者调查结果在以中心城市为主要发行范围的都市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也成为进入新世纪后深度报道的主要载体由机关报转移到都市报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主流需求,经历了从“解闷”到“解气”再到“解惑”的嬗变过程,深度报道的报道方式和报道理念使得它比大多数动态新闻更能满足受众的受益期待。
3 网络媒体的兴起和媒介竞争的加剧
2003年被称为“网络新闻年”,网络媒体与生俱来的信息传播优势造成了对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其中网络新闻专题超越了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被动性和简单化,采取多种网络技术手段阐释新闻主题,历时性地展示新闻的发生发展,并且通过多媒体及多栏目的联动,挖掘事实内涵,实现信息整合和信息增值,成为网络深度报道的典型样式。网络一方面为当前深度报道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同时强化了复杂的媒介竞争,迫使传统媒介重新审视和纠正新闻娱乐化的偏差,重塑深度报道品格与责任。
网络媒体的积极参与使得媒介竞争更为激烈。要在竞争中以内容取胜,媒体就必须在报道上形成特色。使内容具有鲜明特点并不易被人迅速复制而能帮助媒体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独家报道和深度报道体现出媒体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体现媒体的资源实力和队伍素质,有助于形成媒体的独特风格,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内容为王”成为竞争主题的新世纪。大力加强这两种报道成为各家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
应该说,不同的媒体在深度报道上存在不同的优势。尽管高新技术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对信息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使得以高技术性和高装备性为依托的电子媒介表现出很大适应能力,但也同时带来因盲目追求技术极限而忽视信息价值的弊端。从信息传播实践看,决定媒体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是信息内容的价值性和亲和性,在这方面,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平面媒体应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