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针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这些能力,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这些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为了走出长期以来老师“扶一扶”学生“走一走”,老师“不扶”学生“不走”的识字教学误区。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训练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让学生取得识字的主动权:首先我让同学们过汉语拼音关;然后在新学期伊始专门上好两至三节培养学生识字能力的理论课。讲汉字的特点规律,讲自学汉字的方法,并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识字方法归纳为六个字:点(点出生字)、读(读准字音)、记(记注音、形特点)、查(利用工具书查字义)、写(连词端正书写)、默(自己默出所学生字)。经过一段独立性学习。学生完全养成习惯,不仅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完全掌握,就连课外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学生也主动学习掌握。学生掌握了识字能力,学习兴趣高了,看书、作文的能力也相应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项细致、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呢?我反复阅读、研究、思考找出这类记叙文的特点和规律,简略归纳为两点:(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2)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了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接着,我又用了一课时,叫学生根据老师归纳的两条规律,试分析“习作选”上的同类文章。由于学生手中有了“工具”,独立实践很快就把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搞清楚了。我又设计了短文练习进一步培养和检查学生的能力,短文的题目是:“记一次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业效果较好。
教学的实践,使我尝到了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甜头,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一堂课中增长知识:识字能力、阅读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慢慢“入了门”、“上了路”有了自己,独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写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