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学科教育论文>高中信息技术的理论课(一)

高中信息技术的理论课(一)

详细内容

受传统信息技术学习的影响,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理论知识是可要可不要的,学生感兴趣的只是信息技术中实践的操作,理论知识的学习味同嚼蜡。而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也认为信息技术理论课没什么好上的,考试时学生记一下理论的知识重要点就可以了。然而,新课程下这样的学习达不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新课程的出现,要求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操作,为日常的生活学习所服务,又能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为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信息技术实践课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没有理论知识支持的实践,注定是无根之木。如果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只会上机操作,而无任何的理论知识。那么即使学生操作的再好,他们未必就能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操作,最终学生只能是糊糊涂涂地上了一节课。理论课在信息技术课中虽然所占比例较少,但是它的教学难度远远大于上机操作课。
  
  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特点
  
  1.1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中,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的。
  1.2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专业性。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语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地包含很多的专业术语。而好多专业的术语学生听都没听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很少用,但是学生却要掌握一些专业的术语,像DNS,ARP,BBS等等。
  1.3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中概念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学生在学习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中,接触很多硬件设备,如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等。这些硬件设备就有很多的相似性与关联性。如集线器就可以看成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交换机又叫交换式集线器。这些硬件设施的概念,学生在理解起来就容易混淆。
  1.4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概括性。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程包含的面很广。往往一两段的内容都有可能是一本书的内容。如在信息的编程加工那一节中,我们学习用VB编程,VB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要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的理论教学不同于信息技术的操作课,操作课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进行教学。而信息技术的理论课,教师大多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教学。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信息技术理论课,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只会厌学,教学的效果当然也就比较差。为了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