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从“5.12震灾”透析政府的危机公关(一)

从“5.12震灾”透析政府的危机公关(一)

详细内容

摘要:“5.12震灾”又引发了大众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关注。面对此次重大的公共危机,我国政府成功运用危机公关原则,充分发挥危机公关主体的主动性,提高了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但政府的危机公关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必须给予重视和解决。首先对政府的危机与危机公关进行了界定,对“5.12震灾”中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政府危机公关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危机;5.12震灾;政府;危机公关;政府形象
  
  1 政府的危机与危机公关
  
  1.1 危机与公共危机
  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讲,危机是指组织发生的损害其形象和利益,并给其带来损失及严重后果的事件。公共危机是相对于企业等私有部门的危机来界定的,即指一个事件突然发生,它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生命、财产、环境等造成威胁、损害。政府面临的危机很多,公共危机是出现次数最多、频率最高、比例最大的危机类型,因此,本篇就将政府的危机界定为公共危机。“5.12震灾”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场重大的公共危机。
  
  1.2 危机公关与政府的危机公关
  “危机公关”从广义上讲,是指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一整套危机应对机制,包括危机发生前的预测、分析和危机发生后的应对处理及善后两部分;从狭义上讲,就是运用公共关系的手段来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公共关系以树立形象为目的,其主体是组织,客体是公众,手段是传播。危机公关正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是一个与危机事件的相关公众进行沟通协调,以求得谅解支持,化解危机,重塑形象的过程。
  对于政府来说,危机公关就是指政府在危机背景下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是政府面对危机事件时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减少危机影响,通过沟通协调、信息传播等方法树立形象的活动。其活动主体就是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就是其公关的对象。
  此次地震发生后,作为公关主体的政府,通过迅速反应,领导亲临,新闻发布等一系列措施,承担起指挥救援活动,建立起与公众互助沟通的新闻传播通道,凝聚全国公众无边大爱,将地震带来的破坏降到了最低点。提高了政府公信力,塑造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2 “5.12震灾”中政府危机公关的成功经验
  
  2.1 危机公关原则的成功运用
  面对“5.12震灾”,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之所以成功发挥作用,正是因为很多危机公关的原则和有效程序得以具体的体现和运用。
  (1)第一时间有效行动。
  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小时之后,温家宝总理便乘专机,带领国务院各部委领导飞往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当晚,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温家宝亲自担任总指挥,回良玉任副总指挥,并作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指示;在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指导和部署下一场空前的抗震救灾行动顷刻展开。
  危机公关的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控制危机事态的恶化和蔓延,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在最短时间内重塑或争取组织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2)及时成立危机处理组织。
  由组织负责人、各方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危机事故处理组织机构,是处理危机事件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协调机构,处于信息管理中枢的位置,担当重要的沟通角色,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是有效处理危机,开展危机公关的组织保证。地震当晚,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成立保证了之后危机公关及其他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之下,作为抗震救灾总指挥,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不仅太大提高了应变效率,通过对地方官员的督促,现场拍板解决问题等方式,争取了救灾的黄金时间,更成为全国民心稳定的巨大精神力量。借此,责任政府、亲民政府的形象在广大公众心中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