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一)

1934-1936年间中美关系中的白银外交(一)

详细内容

提要:美国政府1934年通过的《购银法》造成世界银价飞涨。作为 银本位大国的中国深受其害,白银大量外流,金融出现严重危机。中国政府与美国政府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苦交涉,最后与美国达成了白银交易,先后三次向美国售银总计1.44亿盎司,并利用售银所得的外汇改革和稳定了中国的币制,实现了中国多年来一直追求的货币现代化。 关键词:中美经济关系 购银法 摩根索 施肇基 陈光甫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相继恢复了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加上技术更新导致白银产 量大量增加,世界上出现了金(价)涨银(价)落的现象[注解: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参 见中村哲夫《民国金涨银落问题》,《民国研究》 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当时 的中国金融界曾广泛讨论这一问题,见《金贵银贱问题之讨论》1集,华通书局,1930年 。]为稳定世界银价,美国、中国、印度等八个产银或用银大国,在1933年 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 过3 500万盎司,中国则承诺将不出售1934-1937年销毁银元所得之白银[注解:协定全文及中国的保留意见载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12-114页。]但是,一年不到,美国就违背了 它所承担的稳定银价的国际义务。

为了推行其摆脱经济大危机的新政,美国罗斯福政府不得不求助于美国国会内来自西部产 银州的议员集团。这些白银派议员借机对罗斯福总统进行 "政治讹诈",提出了旨在提高银 价的《1934年购银法》,以增加其所在州的经济利益[注解:Schlesinger,Arthur M .,Jr., The Age of Roosevelt:Vol.II,The ing of the New Deal, Boston:Houghton Mifflin,1958,p.251.]。《购银法》所造成的国际银价飞涨给中国这样的银 本位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财政危机 [注解:白银外流的数量及影响可参见阿瑟・扬格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陈泽宪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1年,228-231、 243-247页;《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55-158页。] 而正是这场危机促使中国下决心加速推行其酝酿已久的币制改革计划,放弃银本位,建立起现代的、容易管理的货币制度。在稳定货币以及走向币制改革的努力中,积弱的中国不得不寻求列强的支持。于是,由美国内政造成的白银问题在演变为中国的财政危机之后,又 成为东亚国际关系的一个焦点。美、英、日为控制中国的货币财政进行了一场暗中较量。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中美之间的白银交涉集内政与外交、国内与国际、经济与政治诸问 题 于一体,最典型地反映了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因此,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此进行了比 较深入的研究[注解:国外最为详细的研究是美国学者迈克尔・罗素所著《院外集团 与美国东亚政策:30年代美国白银集团的活动》一书(郑会欣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 。此书是一篇未在美国出版过的博士论文,主要利用美国档案,探讨美国白银政策的来龙去脉,美国国内政治对东亚国际关系的影响。复旦大学汪熙教授在《门户开放政策的一次考验 --美国白银政策及其对东亚的影响(1934-1937)》长篇论文中(载入江昭、孔华润编《巨 大的转变:美国与东亚 1931-1949》,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28-74页),着重分析了在30年代中期日本侵华的东亚国际关系背景下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的损害。郑会欣博士在《〈中美白银协定〉述评》(中美关系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编《中美关系史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88年,280-294页),具体研究了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的产生和影响。吴景平博士在《美国与中国的币制改革》(《近代史研究》1991年6 期),深入探讨了美国对中国币制改革态度转变的具体过程。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没能充分利用中美白银外交中中方的主要机构中央银行的档案。这批中央银行的英文档案后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翻译、编辑,刊载在《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美双方已公布的档案文献,从外交史和货币史结合的角度,抓住中美双边互动的特征,着重探讨白银外交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美国《1934年购银法》与中国寻求稳定银价的努力

1934年6月19日,在美国国会内白银集团的压力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年购银法 》。它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1.29美元;或者 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1/4。经过罗斯福和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Henry Mo rg enthau)的努力,白银集团议员同意授权财政部长决定"购银的速度,时机和条件"[注解: John Blum,?From Menthau Dairies:Years of Crisis,1928-1938〖S TBZ〗,?Boston:Houghton Mifflin,p.187.]。这样,摩根索在执行《购银法》时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中国对美国的《购银法》一直非常关注。该法还在美国国会中讨论时,中国的银行公会就致函罗斯福,明确表示反对,认为该法一旦通过,必将导致世界的银价上涨,其结果是中国国内的白银外流和金融危机[注解:罗素前引书,29页。]。但美国政府置中国的抗议于不顾,不惜违背自己在《世界白银协定》中所做的承诺,在8月9日开始执行该法,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购银。美国的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世界银价的飞涨,从19 34年年初的每盎司0.35美元涨至10月份的0.55美元,到1935年4月一度涨至0.81 美元[注解:扬格前引书,225、239页;Blum,op.cit.,pp.190-191。]。其结 果正如中国银行家和经济学者所预料的那样,作为中国通货的白银大量外流,银行银根吃紧 ,市场萧条,商家纷纷破产。8月20日,中国财政部长孔祥熙顾不上正常的外交程序,直接向罗斯福呼吁,希望美国能够在今后购银时事先告知中国,以便中国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注解: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坎宁汉(Cunningham)致美国国务卿赫尔(Hull),1935年8月2 0日,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 934年 3卷,华盛顿特区政府印刷局,1950年,440-441页。当时中国银元的成色为71.5%, 含银量为0.7555盎司,一银元合0.34美元,折算起来每盎司白银=0.449美元,因此当世界银价超过这个值时,就意味着银元有被熔化成白银出售的危险,其结果自然是银元的流通量减少。参见扬格前引书,205、 214、522-523页;孔祥熙与施肇基来往电文,1934年12月 19、20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24-126页。]。虽然美国表示愿 意就其购银政策与中国防止白银外流的措施相互协调,但回避了正面的承诺[注解: 美国国务卿赫尔致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坎宁汉,1935年8月20日,《美国对外关系》, 1934年3 卷,441-442页。]。既然美国拒绝配合,中国遂在美籍顾问阿瑟・扬格(Art hur Young)的建议下,告诉美方中国正在考虑逐步采取金本位,而美国正在购买白银,因此 ,美国可否同意用美国的黄金来换取中国的白银。但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 l)表示,金银互换不是政府间的事情,中国应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这种买卖[注解:赫 尔备忘录,1934年10月2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年3卷,442-443、443-445页。]。不过,摩根索表示中美两国可以通过中国的中央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委托的美国银行进行售银交易。据此,1934年11月,中国向美国财政部出售了1900万盎司白银。美国购买了这批白银后,暂存上海。由于中国政府担心这批白银的外运会加剧金融恐慌,只好从伦 敦购买了1700万盎司来垫付。而且,中国一再要求推迟交付时间,结果从1935年1月一直推到7月底,最后分几批运到美国。其中只有200万盎司是在1935年11月中国币制改革后从中国运出的。因此,这一交易并无多大经济意义,没有赚到什么外汇,主要目的看来是警告美国白银派议员,中国可能要放弃银本位[注解:这批白银交易不太为研究者注意 ,前引汪熙、吴景平、郑会欣文章均未提及这笔交易。扬格前引书,275 页及附录15《1934 -1941年中国出售的白银数额》,534-535页; Blum,op.cit.,p.205;施肇基致孔祥熙,193 5年1月6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30页;美国国务卿赫尔与美国驻华使馆来往电文 ,1935年5 月15、22日,《美国对外关系》,1935年3卷,华盛顿特区政府印刷局, 1953年, 582、585页。]。

在美国毫无诚意的情况下,中国只好自行设法阻止白银外流。10月14 日,中国宣布从次日起 ,开征10%的白银出口税,以及根据世界银价波动而确定的平衡税。这样一来,不法商人遂 通过大量白银走私来牟利,更为严重的是,日本浪人在华北进行大规模的武装走私白银。12 月,中国又颁布命令,加强了缉私的力度[注解:《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41 -142、150-151 页。]。但是,中央政府的软弱和日本的蓄意破坏,使这些 限制措施难以奏效。中国只好再回头向美国求助以稳定银价,并提出了两项办法:(1)除美 国国内自产的白银外,美国不在世界市场上购买价格高于每盎司0.45美元的白银;(2)希望 美国向中国提供贷款,帮助中国重整币制[注解:孔祥熙致施肇基,1934年12月8日 ,《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23页;美国副国务卿菲利普斯(Philips)备忘录,1934年1 2月10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 年3卷,454-455页。]。

这时,美国大通银行(Case Bank)上海分行向美国国务院报告说,中国人因为美国的《购银法》而产生的反美情绪有增无减。同时,日本人正在打算向中国贷款,以便控制中国的货币

[注解:菲利普斯致罗斯福,1934年12月10日,《美国对外关系》, 1934年3卷,545 -546页。杨玉圣简洁而生动地概括了当时中国经济界和金融界对美国的批评,见《中国 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33-141页。] 。这些报告引发了美国政府内部的一场政策辩论。美国国务院认为,白银政策损害了中国官员、银行家和商人等上层人物的利益,因而势必影响两国的关系。它希望财政部暂停购银,或把银价限制在每盎司0.45美元,至少应把在中国的购银留在中国。但它反对由美国单独向中国贷款,因为这会触犯日本的《天羽声明》。财政部则表示,由于《购银法》的限制,它不可能立即停止购银或降价,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中国进行币制改革,并使之与美元挂钩。 财政部还认为国务院对日本过于担心[注解:罗素前引书,62-66页。]。

作为最高决策者的罗斯福,他既不想改变购银政策,也无意给予中国贷款。罗斯福幼时常常 听祖父谈论其19世纪在中国的从商经历,因此他自诩对中国"有一个多世纪的背景知识" ,在对华政策上自有独立的主张[注解: Blum,op.cit.,p.206.]。在 此情况下,摩根索在征得罗斯福的批准后,向中方提出了一项折中方案:(1)美国将只购买 中国中央银行的白银,每盎司价格不超过0.55美元,并在世界市场上维持这一价格;(2)美国可以随时中止这一做法,但会提前一个星期通知中方;(3)请中国尽快派代表来美国讨论有关问题[注解:财政部致国务院,1934年12月18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 年3卷,457 页;施肇基致孔祥熙,1934年12月19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25页。]。

孔祥熙对美国第一次表现出来的合作诚意感到高兴,遂进一步向摩根索提出,0.55美元的价位仍然过高,希望能将价格稳定在0.50美元。他还表示,中国愿意与美国就此签订一个长期协定。否则,中国只好考虑放弃银本位[注解:孔祥熙致施肇基,1934年12月31 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 126页;施肇基致赫尔,1934年12月27日,《美国对外关 系》,1934年 3卷,458页。]。孔祥熙显然过于乐观了。摩根索非但不能接受 中方的建议,而且在白银派的压力下,连原来的承诺都没有坚持下去。1935年元旦,他通知 中国驻美公使施肇基说,一个星期后,美国将不再把银价维持在每盎司 0.55美元的价位。不过,他也表示了愿与中方合作的诚意。在与罗斯福商量后,摩根索决定邀请中国银行董事 长宋子文访美,讨论白银问题。但美国国务院担心,由于宋子文是一位反日派,他的来访必 然会引起日本的反对,损害美日关系。加之宋访问成功的机会甚少,因此,国务院坚决反对 这一访问 [注解:摩根索致赫尔,1934年12月31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年3 卷 ,461页;赫尔致施肇基,1935年12月31日,《美国对外关系》,1934 年3卷,461-462页; 施肇基致孔祥熙,1935年1月1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27页;罗素前引书,71- 73页。摩根索后来曾想利用到葡萄牙度假的机会与中国代表会面,未果。Blum,op.cit.,p.2 10。]。

中国只好取消宋子文的行程,并在19日向美国提出了一份非正式的备忘录,希望美国仍能限制银价,至少采取措施不要购买从中国走私的白银。美国再次表示不能限制银价,因为《购 银法》是命令式的。不过,它在购银时, "可以把中国的意见考虑进去"[注解:孔祥熙与施肇基来往电文,1935年1月 19、26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30-132页。 ]。

就这样,中美两国就白银问题的第一轮交涉结束了。在这第一轮交涉中,中国政府一再希望美国稳定银价。不论是国务院还是财政部,美国决策者都认识到了美国的白银政策对中国造成 的损害。但是,对于如何减少这种损害,他们的意见并不一致。财政部提出过对华贷款的设想 ,但由于担心日本的反应而被国务院拒绝;它也提出过稳定银价的方案,但囿于国内政治的限制而未能坚持[注解:1934年11月26日,摩根索曾告诉罗斯福,由于白银政策, " 美国正在做可能帮助日本的一切"。转引自罗素前引书,55页。]。不过,财政部还是在它的职权范围内,在1934年11月从中国购买了1?900盎司白银,这一购银行动成为以后美国大规模从中国购银的先河。由此可见,美国财政部的态度还算积极。

中国的币制改革与美国态度的转变

在稳定银价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一步步走上了币制改革的道路,并力图得到英美等国的理解 和支持。1935年初,宋子文曾向英国表示,希望借款 2?000万英镑来稳定中国的货币。 但 英国拒绝了这一要求,强调中国目前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的白银政策,因此,"最明显 的解救办法就是与美国政府就购银达成谅解"[注解:罗素前引书,74页。 ]。这样,中国只好再向美国寻求帮助来进行币制改革。

1935年2月5日,中国秘密通知美国,计划放弃银本位,采取金银合用的复本位,并将这种新 货币与美元联系,以稳定中国的汇率。为此,它建议: (1)中国向美国提供美国《购银法》 所需之白银。中国至少可以在第一年出售2亿盎司白银;(2)中国希望美国能提供1亿美元的 贷款或长期基金和一笔以未来中国白银出口作抵押的同样数目的备用贷款。中国强调,在解 决白银问题和建立新的货币体制过程中,"美国的作用是实属不可少"[注解:中国 驻美公使馆致美国国务院非正式备忘录,1935年2月5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33 -134页。]。在此之前,宋子文还向他的好友、正在华盛顿述职的美国驻苏 大使布利特(William Bullitt)发出类似的电报,试图通过他与罗斯福的个人关系来争取罗 斯福的支持[注解:宋子文致布利特,1935年 1月31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 ,132页。]。

中方的这一要求再次引发了美国政府内部的两种意见。在国务院起草的给中国的答复中,强 调只有当中国向其他列强提出这一计划并使它们对之感兴趣时,美国才会和它们一起"探讨 共同给予中国所寻求的援助的可能性"。但摩根索认为这种联合行动"不切实际",美国应 该"单独行动"。他还认为这纯粹是货币问题,应由财政部"随意"处理。但国务院远东司司长斯坦利・亨贝克(Stanley Hornbeck)则强调这一计划的政治影响,指出日本将反对任何其他国家联合或单独的援华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摩根索只好同意国务院的意见 [注解:〖Z K( 〗亨贝克备忘录,1935年2月14日,《美国对外关系》, 1935年3卷,536-537页。 ]。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的态度比上次有所改变,并不一味反对援华,同意考虑联 合援华的可能性。但是,罗斯福比国务院还要小心谨慎,他认为这个答复的最后一句语气太强了,容易被理解为"美国准备与别国合作"同意"援华"。因此,根据他的要求,国务院 把最后一句话改为建议"中国把这一计划交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对中国币制改革有兴趣的其他 国家"[注解:赫尔与罗斯福来往函件,1935年2月20、21日;赫尔致施肇基,1935 年2月26日,《美国对外关系》,1935年3卷,540-541、542-543 页。《中华民国货币史资 料》2辑135-136页上所译的美国的答复实际上是美方的初稿,而非中方得到的定稿。]。

美国国务院的答复令孔祥熙大失所望,他责问道,难道不是美国的白银政策与中国的财政危机 有着特殊的关系吗?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其他列强已表示,中国与美国就白银问题取得谅解是解决中国财政问题的前提。他再次重新提出金银互换的计划,并希望美国在收购中国白 银时给予中国一定的期限。孔祥熙对这一措辞强硬的电报能否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没有把握 ,因此请施肇基来决定是否把这一电报交给美方[注解:孔祥熙致施肇基,1935年3 月4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136页。笔者没有在美方的文件中找到这一电报。看 来,施肇基没有把电报转给美方。]。

在争取美国援助无望的困境中,中国政府在其美国财政顾问的帮助下,决定利用世界银价高涨之际,出售白银,换取外汇,建立外汇对兑本位制[注解:扬格前引书,461-462页 。]。中国的币制改革酝酿于20年代。由于当时世界上金(价)涨银(价)落,中国作为银本位大国,其对外贸易因此大量入超。 1929年,中国财政部邀请美国专家甘末尔(Edwin Kemmerer)一行来华,帮助中国设计币制改革方案,计划逐步过渡到金本位。但这一计划因为世界经济危机,银价进一步下跌,以及九一八事变等原因而未能实现。不过,中国政府在1933年4月宣布"废两改元",将银元的价值固定在7.15两,成功地完成了银本位币制的统一,"为币制改革先着一筹"[注解: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1993年,67页。] 。到1935年10月,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币制改革方案。

为了争取美国对中国币制改革的支持,至少是大量购买中国的白银,在币制改革的前一周,孔祥熙电告施肇基,要他"用最强烈的理由,向美方表达最恳切的要求,以取得美国的支 持"。孔祥熙已意识到美国财政部和国务院的分歧以及摩根索相对积极的态度,因此他指示 施肇基通过摩根索直接把中国的请求提交给罗斯福,希望美国能在两个月内以0.65美元一 盎司的价格从中国购银5?000万盎司,接下来的四个月中国还可以向美国提供5000 万盎司。此后如果美国愿意,中国将在半年内再向美国出售1亿盎司。为防止国务院的干扰, 孔祥熙特别向摩根索强调这是一次"纯商业行为"[注解:孔祥熙致施肇基,1935年 10月26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240页。]。

10月28日,施肇基前往摩根索的家中向他转达了孔祥熙的建议。摩根索表示,如果中国告诉 他币制改革的详细方案,并通过他在中国的代表金陵大学教授约翰・卜凯(John Buck)向他 汇报中国外汇基金的用途,他会考虑中方的要求。他还希望中国将售银所得的外汇基金存放 在一家美国银行而非英国的汇丰银行。第二天摩根索非常高兴地告诉罗斯福,"这是我们的 机会"," 我们可以让中国的货币与美元而非英镑挂钩"。国务院这时也表示愿意让财政部 来处理此事[注解:施肇基致孔祥熙,1935年10月28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 辑,242页;罗素前引书,142页;菲利普斯备忘录,1935年 10月29日,《美国对外关系》, 1935年3卷,628页。]

为了能及时地把中国的币制改革计划告诉摩根索,施肇基在周末从华盛顿驱车赶到纽约乡下 摩根索的别墅。经过连夜的讨论,摩根索提出了具体的从中国购银的计划和条件:(1)从中 国购银1亿盎司,在美国船上交货,如果双方满意,可以考虑续购;(2)中国售银所得必须全 部用于稳定通货;(3) 成立由三位专家组成的平准委员会,其中两人是美国人;(4)中国售银 所得存于纽约的美国银行;(5)由中国确定某种形式的法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注解:施肇基致孔祥熙,1935年11月3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 243-244页;菲利普斯 备忘录,1935年11月5日,《美国对外关系》,1935 年3卷,632页。]。

由于形势紧迫,中国一方面在11月3日宣布币制改革的法令,一方面答复美国说,它无法接 受摩根索提出的第三和第五项条件,因为中国已宣布法币不与任何外国货币挂钩,并成立 了中国银行家组成的货币准备委员会以及包括美英等国银行家在内的咨询委员会。施肇基对 摩根索解释道,有了这个咨询委员会以及中方答应通过卜凯向他提供所有有关外汇基金用途 的资料,中方实际上已经满足了他提出的第三项条件。摩根索虽然接受了这一点,但是仍坚 持最后一项要求,强调如果法币不与美元挂钩,肯定会与英镑联系,因此,美国"不会投资 6?500万美元来让你们的货币与英镑相联系"。施肇基称,如果美国愿意向中国提供巨 额 贷款,中国可以考虑美国的要求。摩根索表示美国不愿意单独提供贷款。最后,施肇基请美 方提出新的方案供中方考虑。美方的新建议仍然是变相的挂钩,即通过固定法币的含金或含 银量来与美元挂钩[注解:施肇基致孔祥熙,1935年11月6、7日,《中华民国货币史 资料》2辑,244-246页;菲利普斯备忘录,1935年11月7日,《美国对外关系》,1935年3 卷,637-638页。]。

对摩根索的这一做法,连美国国务院都认为行不通。国务院国际经济顾问赫伯特・费斯(Her bert Feis)指出,这种做法毫无益处。首先,一旦中国的货币出事就容易把美国牵扯到中国 复杂的国内国际政治当中;其次,可能会把中国推到英国甚至是日本一边;最后,即便没有 更好的办法,中国也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抛售它的白银[注解:美国国务院国际经济顾 问 费斯致菲利普斯备忘录,1935年11月5日,《美国对外关系》,1935年3卷,633-634 页。]。中方对摩根索的无理要求更是不满。11月8日,孔祥熙明确指出,这种纯财 政安排不应受到美国额外的约束。中国不愿让法币与某种外币挂钩的原因之一是避免外国的 反对。孔祥熙诘问道,如果中国同意法币与美元或黄金挂钩,美国是否愿意向日本做出解释 ?他最后不得不与美国摊牌,表示" 在最坏的情况下,中国仍可以在市场上抛售白银,但这 对 双方都不利"[注解:孔祥熙致施肇基,1935年11月8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 辑,246 页。]。尽管摩根索承认中国迫于内外压力无法让法币与美元挂钩, 但是他仍然怀疑是英国在唆使中国放弃银本位,接下来英国属下的香港也会这样做。 11月9 日,他告诉罗斯福防止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在世界市场上抛售白银的办法是让银价跌落到每 盎司0.40美元。罗斯福则担心,银价一旦下跌,就可能很难再上去了,无法向白银派集团 交代。于是,他们决定在中国满足美国条件之前先从中国购银2?000万盎司来稳住中国,避 免它在国际市场上抛售白银[注解:摩根索当时提出购买2?500万盎司,罗斯福只同 意先购买 2?000万盎司,可见后者比摩根索还谨慎。参见Blum,op.cit.,pp.213-214。]。

美国允诺的2?000万盎司的购银量与中国的要求相差太远。这时,11 月12日拒绝向中国政府 交出白银的日本正金银行突然冲击中国的外汇基金,秘密购进大量美元。包括刚刚售出的2000万盎司的白银收入在内,中国的外汇和黄金储备仅存5?000万美元。因此迫切要 求美国再从中国购银 8?000万盎司[注解:孔祥熙致施肇基,1935年11月12日,《中 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247页。]。施肇基在向摩根索转达这一要求时,又 有意把这一数字压低到3?500万至4?000万美元,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币制改革危在旦夕的 印象。在这种情况下,摩根索急忙给罗斯福打电话,两人商量后,同意把从中国购银的数量 从2?000万增加到5?000万盎 司。他还承诺美国将买下中国想要出售的所有白银,条件是中国保证不在伦敦市场上售银[注解:施肇基致孔祥熙,1935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2辑,247-248 页。第二次购银的价格为每盎司0.656美元,中国答应1936年2月11日以前交货,协议内容 见赫尔致美国驻华大使詹森,1935年11月13日,《美国对外关系》,1935年3卷,641-64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