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

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规律长期、艰辛探索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两大优势,即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制度保证,有现代化事业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提供根本保证。如果三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就一定会如期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 键 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十六大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任务,标志着将政治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目标已成为全党的共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这对21世纪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然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文明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

  十六大政治报告在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世界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以物质和精神这两大范畴为依据将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种类型,是对人类文明的总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只具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抽象意义。人类文明主要是以一定的社会形态为载体,通过人类社会历史的和具体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来的,所以对人类文明的认识要与社会存在的具体性、现实性相一致。这种一致性,就要求从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哲学层面切换到具体的实践层面,对其作进一步的细分,否则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就很难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具体状态相统一。因此,虽然从本质上看人类文明无非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类型,但是从具体的表现形态来看,人类文明可以分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类型。

  以往我们在文明分类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有“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和“多个文明”之说,主要是由于对文明认识的理论分层上没有明确的定位标准所造成的。如果按纯粹哲学观念来理解,“物质”和“精神”已经是最大的两个范畴,不可能再分了,人类文明当然也只能划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种类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三个文明说”或“多个文明说”显然是不对的。问题在于,哲学上的“物质”和“精神”都是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范畴,它把存在的具体性和多样性抽象了,如果我们将高度抽象的哲学范畴硬性与复杂多样的现实社会对接,把各种具体形式的人类文明都简单归结到“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的名下,就难免会犯简单化甚至形而上学的错误,对各种文明的性质、要求与特点也就很难有具体的认识和把握,因而会妨碍文明的发展。事实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具体的,文明的表现形式是本质性和多样性的统一。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观念和意识上,而必须深入到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才能作出科学的评判。党的十六大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大基本目标之外,又提出第三个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将文明在本质上的二元性与社会存在的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了。这是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具体、灵活的运用,便于操作和产生实效。

  社会发展理论也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某一个国家的社会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亦即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相互推进,又相互制约。除了革命或战争时期,人类社会无疑应该全面发展,也就是各个组成部分和谐发展或协调发展,不应该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只有坚持全面发展,才能真正获得社会进步,而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则会导致社会的倒退。现代化理论与社会发展理论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也就是说,现代化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具体而言,现代化由物质、政治和精神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构成,片面追求某个层面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最终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中国的现代化自然也不例外,应该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相互推进,协调发展,从而获得社会全面进步。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政治文明建设的艰辛历程

  中国共产党将政治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伴随着对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的艰巨性等现代化规律性问题的认识,有一个比较漫长、艰辛的探索过程。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和思考,经历了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社会全面发展”的不断深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由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诸多原因,建国以前党的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未来的长远规划都未作太多的描绘,只是将新中国近期的直接目标确定为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显然,这是不全面的。1953年底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强调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反映出当时中央充分认识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却只字未提民主政治建设。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个十分明显的缺陷。可以说,从建国前夕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基本上将单一的“工业化”等同于“现代化”。尽管他们在论述工业化的同时,也提到过“生产关系改造”、“现代科学文化”等问题,但并没有将其与“工业化”一并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而主要是将它们置于现代化框架之外来加以论述的。

  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由工业化转换为四个现代化,即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定格了近20年。勿庸讳言,与“工业化”一样,“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依然停留在现代化的物质层面。尽管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毛泽东等人不要政治层面的现代化,但至少可以说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视程度太有限。正因为如此,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重大政治错误几乎是接连不断,直至出现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新中国现代化进程被中断。“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很多,但若从内因方面作深层的分析,不难发现,建国后一直不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导致个人专断之风盛行,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极其惨痛的教训!

  十年浩劫之后,我们党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对现代化内涵和目标的认识也不断深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时,曾有人针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出将政治文明与之并列,一同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因故未果。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地用“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代替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使其基本涵盖了现代化的三个层面,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与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指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首次在党内正式提出“政治文明”这一概念。在2002年“5.31”重要讲话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同年7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因此,可以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是江泽民同志长期、深入思考中国现代化战略问题的结果,同时也表明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思路更加清晰,理论更加成熟,方向更加明确,实践更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