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及其内容建构(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及其内容建构(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并构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认为应克服和走出单一制度建设的误区,在多元、立体、协调的价值取向上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内容。认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应是一个具有形而上的价值理念、中介的制度建设、基础的组织完善的三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从价值取向来说,我国应建构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责任、平等为内容的政治理念,以制度公正、制度伦理与制度创新为内容的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是政治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有机整合。

【关 键 词】政治文明/建设方向/内容建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新发展阶段,是人类文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第一次在本质上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并以人民的广泛参与作为政治统治的基础,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国家协调 社会全局利益的出发点,从而使实现高度文明的政治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 为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以往政治文明的不同,在于其是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 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巩固民主团结、生动活泼 、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 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 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发展的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明确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是“发展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并同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我们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引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并 构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反思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我们会发现江泽民同 志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是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 系的。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是完全一致 的,两者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达到最高度的统一。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从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总的方向和目标。而人民利益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质文明建设带来的物质利益,另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精神利益。因此,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人民根本利益在物质文明建设上的实现途径,是指 导我们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人民 根本利益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实现途径,是指导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是“三个代表”的本质所在。

  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基本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然而,我们不禁还要进一步追问和探究 :是什么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回答是:社会人 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力量源泉。在这里社会 人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 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 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 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这种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可见,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生活的客观需 要是人类历史发展最原始的出发点,由此产生出最基本的历史活动――满足人们这种客 观需要的生产活动,进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其它种种历史活动。因此,社会人的集体生命 的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活动和其它一切活动的最根本的 物质性力量。然而,人们客观需要的满足,就是“利益”。社会人集体生命生存与发展 的需要的满足,当然不是少数人的利益,也不是各个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是最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决定历 史发展方向的最根本的物质力量。以唯物史观作为指导,按照历史的必然发展方向前进 的中国共产党人,理所当然地要始终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而要 代表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包括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政治利益就必须加强社 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与根本保证。

  其次,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结构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观照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构成体现了唯物史观“一体两翼”式的理论构架,明确 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价值指向。其中,“一体”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这是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 目标和价值指向;它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及利益实现程度为价 值评价的基本标准,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构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灵魂。而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不断满足其物质生活需 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由此,在人民利益这个“体”上,就必然性地生长出“两翼”来, 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翼”,依托于人民利益这个 “体”,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双向互动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构成的这种相辅 相成的双向互动关系在理论上解决了一个长期悬置的问题,即关于“两个文明”的主体 问题。我们深入思考不难发现,“两个文明”中内涵了一个“价值悬设”问题,这就是 :两个文明,为谁建设?这个问题,传统的“两个文明论”没有明确的回答,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则作出了明确地回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出 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和最高评判者。江泽 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3]这一规定,赋予 两个文明以至关重要的实践主体和价值指向,使两个文明得以统一于人民利益这个“体 ”。而人民利益这个“体”又内在观照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再次,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特征看,三个代表是评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向的价值尺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评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尺度。一方面,因为“政治文明”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并最终体现和落实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衡量一个执政党政治文明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它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而“三个代表”是评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最高标准。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才是人民所拥护的,才能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人民性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我们党 的先进性归根到底必须体现在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这是党的先进性的政治内涵 的核心,也是判断党的先进性的最具现实性的价值尺度。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价值标准,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高 于一切。这一根本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我们党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 的物质利益上,体现于我们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 神文化的需求上。它还深刻体现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之中。

  政治文明的本质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政治文明的本质是政治民主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体现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政治民主化,就是要使政治日益为人民群众所享有和运用,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社会的主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参与对国家事务、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依法逐步扩大政治参与。邓小平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4]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内在属性和重要特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战略任务,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方向。可以这样讲,没有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不断完善我国的各项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支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二

  政治民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方向和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为指引、规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政治民主怎样建设?本文认为应克服和走出单一制度建设的误区,在多元、立体、协调的价值取向上建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内容。

  在理论界似乎有这样一种共识,认为应把“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放在一起考察,强调政治文明的制度取向,精神文明的文明取向,物质文明的器物取向。这样把握三个文明固然具有取向明晰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但是,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使原本具有多样性、现实性、复杂性、丰富性的问题简单化了。我们不可否认,“在现代政治条件下,民主化发展对制度的强烈需求,使得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表现为日益深化和扩展的政治制度化过程。但是,如果我们因此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取向仅仅限于制度建设或实现民主的制度化,那么我们就会忽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价值建设、组织建设的关怀。理论与实践表明,没有先进的价值理念,没有现代的社会组织,民主的制度化必将因缺乏必要的文化精神根基和社会基础而陷入困境。”[6]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从现 代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从多元、整体的价值取向出发来建构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内容。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应是一个具有形而上的价值理念、中介的制度建设、基础的组织完善的三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

  政治理念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应,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我们不能脱离经济基础来谈政治理念的建构,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政治理念的独立作用。实际上,在人类文明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从古希腊、罗马,到基督教时代,直至现代的信息时代,其中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时代意识,而且这种时代意识制约着整个文明的发展。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言:“总之,在每一时期,在每一文化阶段,这种单一的‘内在精神’都制约着从道德、艺术、政治体制到哲学的全部形式。”[7]由此可见,一定的政治理念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的建构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与规范性 。政治主体的政治认识与价值追求是构成政治理念的重要内容,一定的政治认识与价值 观念构成政治主体行为的目标及价值判断的尺度,从而在政治主体活动过程中对政治主 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与规范作用;政治理念的建构对于指导政治现实具有一定的能 动性。一定的政治理念将对一定的政治认识的本质、价值观、目的性及一定的行政理想 进行反思与批判,通过反思与批判使原有的政治理念与政治认识发生跃迁、挑战与创新 ,从而推动政治理念与政治认识的发展与提升,以使其更加符合政治现实的要求或对政 治现实更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