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的政党制度与建设中的政治文明(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人们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社会 主义建设实践,我国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认识的实践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其政治功 能的实现也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充沛的动力支持。
【关 键 词】政治文明/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 成的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的有益成 果,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既 是政治思想的固化,又是政治实践的基础,就像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那样,在治理国 家中,制度建设问题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一、我国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认识的实践基础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 制度。
政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利益聚合体、表达者,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普 遍采用的有效形式,政党制度的发展状况从政治制度方面反映了国家的政治文明程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马列主义统战理 论和政党学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一项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各族 人民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的一项制 度创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近现代以来我国的政治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国近现代政党制度的发展先后经历 了资产阶级多党制、国民党一党专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其特点和优势是:①它在我国政治制度架构中的地位是基本政治制度;②它的显著特点 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③处理政党关系的原则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运行机制不同于西方议会制度,基 本方式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⑤它除了发挥政党制度的功能外,还具有统 一战线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政治资源,具有强大的凝聚力;⑥在民主政治上,它 既能实行统一领导,又能实现政治上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适合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适应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有利于政局、 社会稳定,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十六大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入政治报告 之中,是对其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设中的政治文明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传统文化 、集权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们曾经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出现过偏差,党和国家的民主制 度、民主生活受到严重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坚持 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 完善。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不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 得了重要成果,而且通过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将政治文明建设推向新的历史发展 阶段。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江泽民“5・31”讲 话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主要目标”,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十六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开辟了认识社会 主义文明的新境界,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 、文化和政治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应“不 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列 宁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 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发达、物质的繁荣,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民主政治方面的重要成果。将政治文明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 继承和发展,是对当今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正确把握。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 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具雏形。
要理解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就要首先搞清楚: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两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是国 家的主人,建设高度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为此,中 国共产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 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 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 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巩固,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法制对民 主的保障作用日益加强,政治权力运作机制将更为科学,一整套更加成熟、更为科学和 更为先进的政治制度正在建设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已具雏形。中国 的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正在形成。
二、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
1.我国政党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对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对人类一切政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高 级形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在制度设计上,我们可以借鉴 、吸取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明中的一些合理因素,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上提出过,建立无产阶级的民主 政治制度,要继承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形式。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也指出:“社会主 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 果。”资产阶级创造的共和国这种国家形式,是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我党从中国的实 际出发,借鉴了这种国家形式。我国的选举制、任期制等政权运作形式,也来源于资本 主义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惟有继承、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 才能全面提升现代政治文明,进入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
2.我国政党制度坚持并实践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
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主权,是通过多数人的统治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国家 形式。民主制度反映了社会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具有民主和专政 的不同功能。社会主义国家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 度,为实现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及保障其政治统治地位奠定了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 工人阶级领导的全体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实现了绝大多数人参与的新型民主法制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以及处理国家各项重要事务上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它将民主政治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紧密联系,要求政治领导者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寻求解决上层建 筑、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矛盾的最佳方式,寻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充分发扬民主 的最佳制度模式。以民主政治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让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来实现。我国政党制度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勾勒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大厦的基本轮 廓,并从制度上构建了其基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