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强国――对国际社会等级结构的一种调研(一)
详细内容
不论人们承认与否,喜欢与否,国际社会内实际上存在一个等级结构;以主权国家名义共处的各国之间,处在等级结构的不同层次,拥有不同的实力与地位,它们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这种历来存在的差序画面,在冷战结束后有新的变化,例如,一批新国家已经或正在出现,有些国家已经或正在消失,更多的国家处在现实或潜在的分裂状态;有的国家从高处跌落,不少国家正在动荡和分化之中,还有一些国家处于上升阶段;实力较强的少数国家在发号施令时不如从前得心应手,某些弱小国家似乎更加依附于人,与此同时,一批地区大国或中等强国更加活跃。世界政治地图变化之快令人眩目,国际关系的现状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更加复杂。
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本文分为若干小节讨论和解释,提供一些新的材料和数字,也提供一些不成熟的思路和分析;但愿在零散的架构下保持某种逻辑的连贯性。
一、区域划分――等级制的背景之一
截止1995年年底,联合国有185个成员国。根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的标准,〔注1〕主要从各种机构的选举及安排讨论的需要出发,它们被分别归入5个地区性范畴,即:
“非洲国家”(AFS),包括53个国家,是联合国内国家数目最多的一个地区集团。在所有非洲国家中,人口占第4-5位(4000万)、产值占整个非洲大陆GNP近1/3的南非,曾经由于其官方的种族歧视政策而长期被排除在“非洲”范畴之外,但1994年以来,“非国大”及其领袖曼德拉领导下的新南非已日益成为非洲最重要的一员,无论国家实力或正面影响。
“亚洲国家”(ASS),包括50个国家,是联合国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地区集团。国内有关单位在计算“亚洲国家”数字时不包含太平洋的一些岛国,往往把它们放进“大洋洲”范围;联合国则将其计入,纳入了不包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大洋洲区域的联合国会员国(一共7个,即斐济、马绍尔群岛、萨摩亚群岛、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帕劳、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另一个与国内有些权威单位(如1993年出版了《各国概况》的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归类尺度有所不同的是,从原苏联独立出来的几个中亚国家被明确算入“亚洲”而不是“欧洲”范围。冷战后的“亚洲”不论从观念上或地域方面都确实是大大扩展了。
“东欧国家”(EUS),包括22个国家。其地域范围是中欧、巴尔干、东南欧和高加索,主要是前苏联集团的欧洲国家,其中相当数量的国家(14个)是新独立的,它们构成了冷战后今世界地理政治图最重要的景观之一。不过,如世人所见,“东欧”是一个含糊的、有争议的概念,它可以包含互相矛盾的情景:例如,“维谢格拉德集团”(波匈捷等国)创造的“中欧起飞”画面,同巴尔干地区的“火药桶”特征和南高加索持续连绵的战乱局面,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它们从制度到观念都大相径庭。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LAC),包括33个国家。这是近些年来世界上相对最稳定的地区,从联合国数目上观察,这一集团既没有任何增加,也无丝毫减少。作为美国的传统“后院”,它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始终局限在那个超级大国的影子下。
“西欧和其他国家”(WEO),包括27个国家(这里的“其他”,指西欧以外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但没有包括日本。应当注意的一点是,国内经常把土耳其、马耳他划入“亚洲”范围,联合国有关机构却将其视为“欧洲集团”的成员)。这一范畴大体相当于我们讲的“欧美国家”。这一集团代表着联合国内平均面积最小、人均产值最高的国家集群。
二、联合国新成员――等级制背景之二
在联合国总共185个成员中,1990年以后加入的有30个,占总数的近六分之一。可以做一简单比较:1945年联合国诞生时,创始国仅有51个;10年后,1955年,也只有76个成员;再过10年,1965年,由于非殖民化运动的成就,联合国成员猛增至118个;1975年的数字为140个;1984年为155个,此后5―6年内竟无丝毫改变。而到了90年代,联合国则以平均每年6个新成员的速度增加。5年内,仅前苏联东欧集团便“贡献”了19个新成员(东欧14个――爱沙尼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黑、克罗的亚、斯洛伐克、格鲁吉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摩尔多瓦、斯洛文尼亚、马其顿、乌克兰,加中亚5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另外11个国家里,东亚有2个(朝鲜和韩国),西欧4个(安道尔、摩纳哥、圣马力诺和列支敦士登),太平洋岛国3个(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和帕劳),非洲2个(纳米比亚、厄立特里亚)。〔注2〕新成员的实力似乎可以分成三等:中等强国;一般国家;微型国家。乌克兰、哈萨克斯坦、韩国和朝鲜属于中等强国,国际上也有人称之为“地区性大国”;乌兹别克斯坦接近这一范畴。西欧的4个小国和太平洋的3个岛国属于典型的“袖珍国家”。其余近20个国家均可视为“一般国家”。
这里,多少可以看出两极对抗终结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若干特点――与上一节的说明相衔接:美洲大陆属于最稳定的地区,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及其力量首先源自于其独厚的地理优势――“后院”安定,从不或绝少“失火”。太平洋区域只有微不足道的改变。世人均能感受到的非洲的深刻变化,并没有体现到国际政治地图上;在世界上最落后的那个大陆,目前的争斗主要表现为国内不同派别、部族、种族、民族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亚洲政治地理面貌的改变则比较大,首先是原属苏联的中亚地区的“加盟”,其次还有朝鲜半岛在苏联东欧剧变影响下产生的某种变化(在苏联撤销原有的支持、中国与韩国日益改善关系、“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的严峻形势下,朝鲜不得不同意与韩国一道加入联合国)。中东欧地区变化最剧烈,几乎面目全非;一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超级大国的解体,使昔日的“破碎地带”重新凸显出其动荡不定的分化组合之历史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