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如何善待“逆才”?(一)
详细内容
常有人撰文论述逆向思维,很少有谁提及“逆向人才”。其实,逆向思维多发自“逆向人才”的头脑,既然有逆向思维,怎会没有“逆向人才”呢?
具有逆向思维的人,思考问题往往好独辟蹊径,分析问题常常见解独到,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思维上的逆向,又促使他们品格上的“逆性”、行为上的“逆态”的形成,成为“逆才”。“逆才”多不完全信奉上级的指示,不拘泥于领导上的老皇历,好在工作中翻新花样,标新立异。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时难免表现得固执、自负甚至恃才傲物,难以迎合领导的心理、顺从领导的意图。
有些领导喜欢顺从听话的人,对爱自作主张、好顶撞上级的“逆才”常疏远之甚至弃而不用,从而导致一大批确有真才实学和发展潜力的佼佼者受压抑、遭排斥、被埋没。在世界各国争抢人才的当今时代,这种歧视“逆才”的现象理应得到彻底的改变。
不要以为凡是“逆才”,都属于对立面,都是有敌意的。殊不知,“逆”中有“敌”,“逆”中亦有“友”。“逆才”未必都是正义事业的叛逆者。在许多情况下,能够倾吐逆耳忠言者,往往正是表里如一、襟怀坦白、才华出众的能人贤士。唐朝贞观年间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典型刚正不阿的“逆才”。他经常针对唐太宗的缺点和错误犯颜直谏,多次让唐太宗下不来台。他于贞观十三年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尖锐地指出唐太宗十个方面的过错和缺点,令唐太宗非常尴尬。可唐太宗一直将魏征作为难得的贤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尴尬之后,将《十渐不可终疏》列诸屏风,朝夕瞻视,以作为当朝执政的座右铭。正因为有魏征这样的“逆才”贤相辅佐,唐太宗才坐稳皇帝的宝座,使唐王朝有了贞观盛世的出现。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叹息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