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理论教学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实施的形势下,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心理学视野下的基础课程教学,必将大大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21世纪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乃至所有社会人个体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多样化,使人们原有的生活理念和生存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网络、电子、数字化技术加快了当代人的生活、工作节奏,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同时在大学这个阶段大学生学业繁重,人际交往困惑多,情绪感受激烈。这些外在的社会压力和内在的心理冲突,导致他们心理负荷沉重,心理健康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对未来之路茫然,对专业不感兴趣,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有的大一学生到校后,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心理,不思上进,得过且过;不少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或者过于害羞,以至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性格孤僻,自命清高,难以接纳别人。据最近一项调查统计,42.73%的大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大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大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更严重者,恶性案件的发生常可见于校园:2001年,广东高校一年七学子自杀;2002年2月,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2003年10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在社会上又引起了更大的轰动;而发生在2007年4月16日的美国弗吉尼亚校园枪击案说明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也仍然存在。联合国的一位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中央的要求,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首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的重要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这一课程的性质来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其终极的目标在于向大学生提供科学地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16号文的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课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课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两者是互为基础、相互渗透的,其终极目标也是统一的。
1、基础课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环境适应和心理调适能力,冷静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理性清晰的抗挫折能力和控制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完善的个性品质等等。而这些都是基础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课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
因为无论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还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如果没有个体心理上的认同、接纳,都将无法产生和形成。大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个性心理矛盾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能够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在培养道德情感方面能够自我激励,在锻炼道德意志方面能够自我控制,在增强道德信念方面能够自我监督,在完善道德行为方面能够自我检查。
3、基础课教育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础课教育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求实的职业理想、向上的生活理想,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个人如果具有了这些正确的观念,便会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以一种乐观的姿态来面对生活,也不容易出现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更好地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基础课教育可以通过讲授崇高理想、科学信念等章节,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通过高尚的审美活动,如,名著导读、经典名片回放、举办演讲比赛等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启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学生体验到真善美的事物,使人性得到升华,引起学生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满足他们的道德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完善需求,从而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基础课教育还可以通过为学生讲授人生成长新阶段、大学生活主旋律、人生追求等章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挥其自主精神来探索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寓教于议、分清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基础课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析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主义精神,自主地缓解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