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立足思想政治课堂,培育学生创新素质(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 培育 创新素质
论文摘要:提高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因此,为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充分利用情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多种活动走进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练习题进行变式训练;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育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有着独特的优势。几年来,围绕培育学生创新素质这一主题,我对优化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实验,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实现明确学习目的、动机,形成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的形成有两个前提:一是有强烈的创造欲望,使学生产生“我要创造”的要求,不固步自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二是要有创造信心,树立“我能创造”的信念。很多人在创造面前无所作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创造信心不足。其实,创造力人人皆有,无非是一个程度大小和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的问题。因此,一方面要使学生树立信心,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开发这种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专题教育,一般在开学伊始进行,占用一至二课时。其次是结合政治课教学的有关知识,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提高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因此,为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性思维。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创造性思维也不例外。要充分运用启发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自觉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提问,培养思维的系统性;变换角度提问,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多方诱导,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设“陷”提问,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注意提出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见解,以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充分利用情感的感染和激励作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教师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情感在激发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传递与相互感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用赞许、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会更加激励他们的创造热情。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偏离了教师所期望的轨道,或学生对教师、书本的讲解质疑时,不可粗暴打断或强行制止,而要耐心地让他讲出来并加以鼓励,要让学生不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逐步形成学生创造的热情,激发其创造的积极性。
3.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学生的天性是好奇、求异,凡事都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正如《学记》中所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只有做到“弗牵”、“弗达”、“弗抑”,才能“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科学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伽利略由于对“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世界”这一修道院观点求异,才有了天文望远镜的诞生;富兰克林由于对“雷公用神斧打雷闪电”的故事求异,才有了避雷针的问世。教师在教学中要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4.让多种活动走进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问难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交流。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例如,讲心理常识,可以设立“课堂诊所”;讲法律常识,可以布置“模拟法庭”;讲社会发展常识,可以设计“时光倒流演讲”;讲哲学常识,可以进行“哲理论辩”;讲政治常识,可举办“热点访谈”等。只要教师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案,就一定能使学生在参与中闪出创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