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教育价值观变革(一)
详细内容
[摘要]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走向是克服工业文明危机的历史必然,是当代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呼唤教育的价值观变革。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是对科技理性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反思的意识觉醒与超越,它以生态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强调教育满足人――自然――社会的生态平等、和谐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个体价值、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三重价值向度的整体性建构,直指“生态人”培养的教育目的,由此不断创生教育的生态价值,并推进生态文明不断走向深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教育
一、工业文明时代价值危机与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反思
(一)工业文明价值危机的反思
从哲学意义上说,人的存在是价值存在,人的活动是价值活动,人的生活是价值生活。价值追求是人的本性体现,受价值观支配,构成人类实践活动和历史运动的基础与根据。社会越进步,人的价值追求越多元,价值创造力就越强盛,价值实现形式也就越多样。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正是人类价值观的不断觉醒、建构与超越的历史,体现为人类不断推进自我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历史。
人类社会走过漫长的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在科技力量的直接推动下,创造了物质生产空前繁荣的近现代工业文明。然而,自启蒙时代以来,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在科技理性以及工具主义价值观的支配性影响下,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日益突出的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以及人的生存方式与人文精神的普遍危机。
工业文明面临的多重危机呈现为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危机,但在深层次上反映为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生存价值危机。早在20世纪初,思想家韦伯就深刻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条件下的人所面临的精神危机。在他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鲜明地指出资本主义物质财富的渴望对人的生存所具有的强大控制力量,导致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似乎变得多余。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技术理性的追从、消费主义文化及其人的生存方式的批判,可谓是现代西方思想的一道亮丽景观。“批判理论”揭示了理性精神的自我神话的幻灭,尖锐地指出现代科技已经异化为控制主体的力量,人在控制自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被自然所控制,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越来越被物所牵制,人处于总体异化的生存状态。
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工业化国家生态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并且发展中国家也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遂成全球性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对工业化文明发展道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人道主义思想家史怀哲提出了“敬畏生命”的新理念;美国林学家A・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提出了关怀地球的“大地伦理学”;而1962年出版的R・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对于人类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的普遍觉醒和走向生态文明探索历程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对于日渐深重的工业文明危机,“20世纪前期的马克思・韦伯,中期的爱因斯坦,后期的哈贝马斯都曾把万能工具理性与狭隘价值理性的矛盾,作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深刻矛盾。”如果说以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为主导的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反映了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那么,在西方功利主义文化价值观主导下的工业文明造成的人之为人的价值危机则成为一切危机中的根本性危机。
不可否认,今天的人类在充分享受到信息沟通的便捷性同时,虚拟化、符号化的现代人的生活选择也让人越来越远离自然之境,脱离生活的真实,向善的价值生活关系变得虚拟,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真情的直接交流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守望。生命体验的真实感、生动性、丰富性在日渐隐退,生命的完整性被侵蚀,人们失去了对高尚道德生活信念坚守的耐心,人性中的伦理价值选择在工具主义价值观的驱使下越来越失去其崇高性,生活失去了“真实的意蕴”而变得平庸。科技理性所构筑的社会体制,以讲究实用或实效作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把人的生命价值屈从于科技的工具目的,使得人成为只是按照功利目的所确立的既定规则来行事的工具。人被物化,造成人在生活世界中的精神迷误和价值遗忘,人的向善的生活意志和价值创造力变得脆弱。
因此,为总体上彻底克服工业文明危机,人类必须收敛“科技理性”控制下的征服自然的肆意行为,消弥工具主义价值观支配下的利益冲突,通过自觉的文明发展的价值观反思,来不断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把握人类普遍幸福。
(二)工业文明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反思
工业文明时代,受科技理性以及工具主义价值观的主导性影响,“社会本位论”的工具主义教育价值取向表现强盛,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社会功能得到充分释放,教育的工具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功利价值凸显。依附于现代政治经济活动,教育越来越成为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功利需要和成为学生谋求生存的工具,因此而变得日益功利化。
服务于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经济基础的工业文明的教育理论,突出表现为以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为代表的传统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主导性影响,并伴有“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等相关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推动。其后,虽有以传统教育学为批判对象而出现的诸多教育学派,但总体上并未能改变近现代教育服务于工业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教育模式与教育过程。
社会本位的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所主宰下的学校教育,为满足社会的生产性需要,通过制度化、工具性课程的开发、组织与实施来培养服务社会的各级各类人才。受科技理性的主导,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业化和模式化扩张到精神文化领域,为高效率培养工业生产所需要的标准化知识型人才,学校教育被组织成类似工业生产的过程,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教育流程,把受教育者“制造成”标准的“教育产品”,使得本该多姿多彩、生动有趣、富有审美意蕴的教育过程被凝结为各种数字指标和技术设计,教育过程更多地表现为机械的程式化、技术性的操作活动过程。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固定化的学制、定于一尊的教科书和‘师道尊严’的班级授课制这‘三位一体’的学校体制鼎立成形的时候,当‘以学校(教室)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不可撼动的时候,工业化‘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本质在教育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基于人性教育的根本价值立场,超越工具主义教育价值观及其功利价值教育活动,以克服工业文明教育的价值危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人类的和谐进步,成为当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变革的时代课题。
二、生态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变革的思想基础
现代科技理性及其工具主义价值观主导下引发的工业文明危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文明进步,成为当代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以不同的话语方式深刻反思的对象。色彩斑斓的当代思想景观在教育日益社会化和社会日益教育化的今天,使得教育思想话语也因之异彩纷呈。
作为哲学的生态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是20世纪以来人们把握世界的重要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生态学倡导的有机整体论,作为一种生态主义世界观,把世界看成是“人――自然――社会”的复杂生态系统,带来了哲学发展从近现代机械论哲学向现当代生态整体论哲学的转变。整个世界万事万物被理解为一个生命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人的生存与其他生态物种的生存状态休戚与共,人的生存质量是整体世界中的生存质量。生态主义世界观意在通过对机械论或符合论的思想超越,强调系统综合、交互关系与多元平等对话以及和谐共生等思想旨趣,以指导人类实现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转向。
从生态系统构成的基本维度来看,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我们把生态价值解释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个体生态三重生态价值关系的辩证整体性构成,是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三重价值向度的辩证统一,其价值核心是生态平等、和谐共生。生态价值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而走向生态文明的价值实践基础。为彻底消解工业文明社会突出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人类精神危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实践中,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辩证统一的生态价值理念成为指导人类价值活动的自觉意识而不断深入人心,人――自然――社会的全面和谐共生关系由思想不断走向现实。
生态学的兴盛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生态主义价值观催生了教育价值观的变革,成为当代教育价值观变革的思想基础,是时代精神在教育思想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的生活意蕴也因之凸显,不断走进人的全面的生活关系,走向生命的整体性和谐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