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学”到素质教育(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摆在中职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在以学生应用能力和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今天,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将乐学思想引入素质教育仍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索,从英语学科的角度比较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对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入乐学思想展开素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英语课改;素质培养;英语教学;双边活动;乐学思想
英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是当前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
然而单纯地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应试教育,认为教育价值的终端判断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这种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从英语教学方面来看,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1)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这种选拔又以现行的高考成绩为主要依据,它忽视了英语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之在选拔考试中由于条件所限,考试方式一直都是被动一维的,而不是双向互动的,以致在6~9年不等的英语教育中,学生只注重书面理解,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难以具备口头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有违于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的实用价值。这种差异按理在语言学习中是不应存在的,因为我们知道即使是文盲,在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并没有多大困难。
(2)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应试教育用分数作为唯一尺度来要求和评价学生,也用分数要求和评价学校与教师。高考恢复以后,尽管英语教材几度变更,但最根本的考试制度没有多大变化,仅局限于题型变化而已。教学程序化,教师带领学生机械性地反复操练必考题型。学生由于其性格、兴趣、爱好不同而反映在语言学习上的不同特点,不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其实语言的学习应该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的,正如一个雄辩家不一定能写出长篇巨著,而一个小说家也不一定能言善辩一样。
(3)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以选拔教育为目的,又以考试作为选拔的手段,结果是导致教师最关心的只是分数,为了夺取高分,不惜开展题海战术,把联系性极广的语言切割成孤立分散的语言点,偏题难题只有从词典里去找答案,即使是英美人士也不见得能完全掌握,造成语言素养的片面性,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去探讨语言素材的深刻内涵,同样也会造成学生的道德、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缺陷,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为纠正以上弊端,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人的思想道德是指个人在接受一定社会行为准则之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和特征,而且这些心理品质和特征常表现在行为上,即道德的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从心理情感维度分析教材,恰当地把握语言材料中感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道德知识、树立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形成诚实、正直、勇敢和坚韧不拨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