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一)
详细内容
[摘要]文章在阐明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的基础上,充分论述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现阶段培育和形成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校团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精神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特定的文化概念,为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所肯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经济建设、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普遍提高,而高校校园从未有过的丰富多彩的“热”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研究赖以依托的原材料,校园的激情与躁动也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温度计。同时,大学生特有的政治敏感性与思想不成熟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进入21世纪,校园文化在冷静的反思中逐步走向正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校园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要搞好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地位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文化生活,强调以学生、教师、职工为主体;狭义的校园文化仅指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课外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本文所讨论的校园文化是指由师生共同创造的、以课余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体现校园特色的校园精神为核心的群体文化,包括价值理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实质是对主体的精神塑造与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文明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使学生的适应性、自主性、创造性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从诞生那天起,便担负着教育校园主体的职能,它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渗透性,全方位地影响、教育着青年学生。广大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信仰,甚至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无不渗透着校园文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的思想,使其超越自我,树立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理想;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其在真善美的追求中不断完善自我,健全心理与人格;激励学生进取,使其敢于竞争,战胜困难;增长学生的才干,使其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发挥特长,提高综合素质。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它是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二)凝聚功能
校园文化的软性规范,即群体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方式等能够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及作为学校一员的自豪感、归属感、使命感,从而形成群体的内聚力,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相互沟通,增加彼此的吸引力,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整体的组织性和协调性。校园文化活动常常以群体为单位,带有一定的竞赛性,而公平的竞争无疑能够增强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心理学对群体凝聚力的定义,是指群体成员彼此吸引以及他们分担群体目标的程度。凝聚心理是群体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由学生自己组织、自愿参加、民主气氛浓厚、交流渠道畅通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最有效的增强群体凝聚力的载体。
(三)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促成受教育者的社会化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有赖于学校的知识传授,还有赖于校园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从而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加拿大学者斯蒂芬・利考克在他的《我见之牛津》一文中写道:“对大学生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的智力积极活动,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正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学生从传统的“封闭型”书斋中走出来,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依赖走向自立,从等待转向实践,从纸上谈兵走向实地考察。其体验更真切,其理解更深刻,其认识更全面。也正是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功能大大缩短了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适应期。据调查,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大都能在毕业后很快进入新角色。
(四)辐射功能
从逻辑结构来讲,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包容关系,而从文化建构角度看,校园文化并不是社会文化的附庸。学校不但可以在知识、技术方面影响社会,而且在树立标准、展示理想、坚定信念方面也可成为社会文化的先导。事实上,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思想、口号都是在校园首先亮出,而后深入社会民众之心的,比如“五・四”运动与1989年的学潮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就其性质来说,是区域文化对社会文化的一种反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于校园文化具有独立性、示范性、高层次性等基本特征,使之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不仅仅是一种“院墙文化”,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热点现象,几乎无一例外地能够在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此外,学校与学校之间,乃至学校内部的院系和不同学科之间都有着文化活动的相互影响,通过辐射、渗透和传递,形成共振的校园文化热点。人才流动也是校园文化辐射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个人或团体参加社会活动以及毕业后到祖国各地、各行各业,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也都会对周围的个人或群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此外,校园文化还有导向、调节、创造等功能。当然,校园文化的种种功能并不是分别发挥作用的,而是将多种功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综合地起作用的。当一种功能处于主导地位时,其他方面的功能也从不同角度发挥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