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视角下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一)
详细内容
摘 要:提出产品内分工的概念,指出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加工贸 易的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指出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升级
从国际分工形态演变视角看,当代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品内分工迅速兴起并在国际分工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分工由产业间、产业内已深化到了产品内。产品内分工带来了生产领域的变革,各国纷纷投入生产全球化的浪潮中,从而把各国间的经济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方式,发展加工贸易就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的有利形式,同时也是符合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因此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研究我国加工贸易的升级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产品内分工链中的地位,从而使我国更好的参与产品内分工。
一、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
(一)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的新阶段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深化,它极大地拓展了国际分工的范围、潜力和深度,开辟了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新源泉。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的基本内涵是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分布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使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从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参与到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中。对其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过程的可分性。一个产品的生产应包含不同的工序或区段,各国根据技术水平的 差异,专业化生产其中的某个阶段而不是全部阶段。
第二,生产空间的分散性。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和区段必须跨越国界,分散到不同国家进 行生产。
(二)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的关系
第一,加工贸易不仅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实现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产品内分工是 将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和区段,被拆散分布到不同国家进行,形成以工序、区段、环节为对象的分工体系,而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表现为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其实质就是各国在产品不同生产环节上开展国际分工,并根据各自的生产环节实现产品价值链的增值的活动。加工贸易不仅符合产品内分工与生产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一种贸易方式,因而它代表着当今国际分工的新趋势。
第二,产品内分工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产品内分工这一新的国际分工形式仍然是建立在 比较优势与规模经济等因素的基础上,有利于发挥各国在特定产品不同工序的比较优势,并充分实现各生产环节的规模经济,因而有利于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加工贸易作为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实现形式,自然也就得到了促进和发展。并且越是能满足产品内分工条件的产品,其加工贸易所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最明显的是电子行业。电子行业具有完备的工序可分性,具有非常低的单位价值运输成本,所以非常适合于跨境产品内分工。从贸易数据中看到,过去几十年贸易增长最快的20种产品,前三名都是电子类产品,根本原因就在于电子产品最容易进行产品内分工,最容易把不同的工序分散到不同国家去进行。
随着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的自由化,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分工的国际化日趋增强,加工贸易在全球的发展蒸蒸日上,它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
加工贸易本质属性在于不是独立生产某个产品,而是承担某个或若干特定工序活动,因而加工贸易是我国境内企业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产物,也是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主要方式。
(一)规模、数量分析
2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总量逐年上升,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8318.8亿美元,增长了约499.33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外贸进出口额中的比重从19 80年的4.37%提高到2006年的47.25%。我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94%,加工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27.94%。根据最新的统计,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6. 9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9690.8亿美元,进口贸易总额为7916.14亿美元。在出口 贸易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约4163.21亿美元,占42.96%;加工贸易出口约5103.8亿美 元,占52.67%;其他贸易方式出口约423.79亿美元,占4.37%。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第一大 贸易方式,并成为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结构分析
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转变。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虽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以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海关统计,1990年,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所占比重不到35%,2003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1,701.1亿美元,占加工贸 易出口的比重为70.3 %,机电产品已经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2004年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79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的49.4%。2005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 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7,77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到4,159.6亿美元 ,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别提高10.7和10.3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加工贸易在不断升级。
三、我国加工贸易升级所面临的问题
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当代产品内分工的新型国际环境下,外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加工贸易自身提升和发展的不足,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
第一,发达国家加工贸易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从本质 上说仍以低技术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已经超过纺织品而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增加很快,但很多从事机电产品生产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进口的零部件由非熟练工人组装起来,收取很低的工缴费。所以,有些机电产品的出口实际上也是劳动密集型的,属于组装型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主要还是加工性质的,即进口零部件,特别是关键或核心部件,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利用的还是当地相对便宜的劳动力。我国如果没有加工贸易的发展,这类高新技术产品就不可能在我国加工组装和出口。我国这些人力资本密集或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就要推迟许多年才能建立起来,我国就还只能生产和出口纺织品,进口汽车和电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目前的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产品或工序上,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