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藕合(一)
详细内容
摘要:依据价值链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基于英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从实证角度验证了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能够延长和增容服务业的价值链,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福利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程度与服务业的产业影响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耦合;产业关联
一、引言
从产业结构变迁角度看,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最突出表现为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在不断攀升,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社会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民的福利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乐观派认为服务业的崛起会带动生产资源的重新分配,产生结构奖赏,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悲观派则认为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意味着经济在逐步“离制造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对应着的是劳动力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转移,将产生结构转换负担和“成本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GDP。这两派观点到底孰是孰非,从最近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看,实践的评判天平越来越倾向于乐观派的一方。悲观派基于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劳动密集性等特性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悲观预测,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与之恰好相反。服务业的崛起不仅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而且发展得更加集约化。
为什么服务经济的来临没有对人民的福利产生有些学者原先预想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服务业内部结构在不断演变。Foote和Hatt将服务经济时代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家政服务业主导阶段、贸易和商务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主导阶段、提高和扩展人的能力服务业(包括健康、教育、研究、娱乐、艺术等)主导阶段。这三类服务业态的特性显然差别甚大,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程度维度看,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从总体看呈现高→低→高的转换。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历程经历的是由家政服务业主导阶段逐步向贸易和商务服务业主导阶段过渡,整体服务业内含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程度在不断下降,服务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特性日益凸现.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二,服务业同整个经济的互动日益加强。贸易和商务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性服务业具有低产业关联效应不同,Riddle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第三,高新技术日益向服务业渗透,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以及其同整个经济互动增强的基础。1970年以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向服务业的快速扩散,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劳动密集性等特性在不断弱化,规模经济、资本密集性逐渐加强,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有学者称这一趋势为“服务业的制造业化”。与此同时,经高新技术装备过后的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越来越广泛地被动参与到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具有润滑剂效果的管理功能,转变成一种有助于商品和服务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营以及提升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进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具有更多的战略功能和“推进器”效果。
就我国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高速发展之后的阵痛。一方面,曾经促进我国制造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OEM生产方式,如今正渴望刻不容缓的转型,即如何改变仅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完整的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低端消费性服务业的市场潜力日益枯竭,消费者强烈要求消费性服务能够在基本功能之外附加更多的价值;长期被忽视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未能担负起其过程产业的职责。我们认为,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摆脱上述困境,关键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分倚重制造业的“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要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构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条腿协调走路”的发展模式。
那么,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该如何实现,其有无基本的规律可循,本文拟对之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探讨。内容如下:基于价值链模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根据英国多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基于价值链模型的理论分析
虽然消费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都呈现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的趋势,但二者的动因与保障机制却存在显著区别,后者远较前者复杂,本节我们拟利用价值链模型分别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高新技术产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耦合
在市场竞争剧烈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时刻适应甚至超前引导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针对消费性服务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愈益庞大。如今顾客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具体服务的核心功能上,他们所追求的是更加舒适、更加可靠、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体验过程。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这一要求,避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企业只能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服务过程中来,从而不断地更新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向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期望的一整套产品。
高新技术之所以能成为消费性服务企业保留、吸引顾客的重要筹码,在于它能改变服务包(service package)的内容,从而重组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服务包是指在某种环境下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是形成顾客满意度、忠诚度的载体。通常服务包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支持性设备,指在提供服务前必须到位的物质资源;(2)辅助物品:(3)显性服务,指那些可以用感官感觉到的和构成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4)隐形服务,指那些顾客能模糊感到服务带来的精神上的收获,或者服务的非本质特性。服务包的上述四个组成部分都将被顾客经历,并形成它们对服务的感知。企业借助高新技术能够改变服务包上述四个组成成分的全部或部分性质,使顾客感知到超过原先预期的服务价值。
高新技术同消费性服务业耦合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航空业和零售业体现得最为充分。自从放松规制以来,发达国家航空公司经历了机票价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以至于根本无法将票价印在时刻表上。为了应付这种挑战,航空公司引入了信息管理系统。航空公司利用电脑售票系统分析乘客购票情况,对各种需求进行优化组合,确保易逝的运输能力得到最大利用和使收益达到最高。零售店的条形码扫描仪能随时反映销售状况变化,并据此及时调整库存以适应顾客需要。我们无需再列举其他高新技术同其他消费性服务业耦合的案例,但简要概括一下其中的规律还是很有必要。从本质上看,高新技术同消费性服务业的耦合是通过改变服务包的内容,削弱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等特征,从而提高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更好地应付规制放松等政策环境变化,以及模糊同其他行业的界限以实现产业融合。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
与消费性服务业提供最终服务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是中间服务。从微观看,其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最重要的生产成本,从宏观看,则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高新技术产业同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提高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这将刺激相关企业新增加这种生产性服务投入,或者由原先的自己提供改成向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外购、分包这些服务投入。
上述现象同样可以借助价值链模型进行解释。在Kogut看来,所谓价值链实际上就是如下的价值循环过程:首先,将技术、原料、劳动、其他中间投入品融合在一起形成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最终产品蕴含的价值链的长度往往同其生产率成正比,而增加中间生产性服务投入的种类,恰恰意味着在延长最终产品的价值链。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roundabout of production),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解释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的作用。奥地利学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劳均装备的资本量)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中间投入数目的增加正是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的最突出表征。格鲁伯和沃克基于费希尔(Fisher)提出的人力资本(humancapital)和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概念,重现诠释了生产性服务业在迂回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实质上是在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大大提高最终产出增加值的资本导人生产过程之中。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针对特定企业而言,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其直接生产或参与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链长度,而是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特定产品的价值链往往包含众多价值环节,但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关键的战略环节集中着绝大部分附加值,某些辅助或支撑环节仅能提供很少的附加值。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的对不断提升效率的强烈诉求,以及国家间壁垒的减少,很多产品的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被一段段分开(片断化),在空间上离散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某个特定企业能否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就看它能否在价值链的全球化整合中抓住那些战略环节。一旦抓住了战略环节,其就能够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治理者地位,拥有整条价值链和相应行业的控制权。对应的,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将主要由辖区内的企业在其所属价值链中的位置的平均水平决定。此外,同类企业的聚集程度也是影响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为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要想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也就是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