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经济其它相关>实践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一)

实践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从西方金融危机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对比可揭示“中国模式”与欧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根本差异,验证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考察新自由主义流行的原因并分析其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自由主义
  
  一、三大危机宣告新自由主义的失败
  
  当前,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饱受金融、能源、粮食三大危机的煎熬。具体表现在:首先,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扩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列宁视金融为商品经济的“上层建筑”,并指出:“金融资本特别机动灵活,在国内和国际上都特别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它特别没有个性而且脱离直接生产,特别容易集中而且已经特别高度地集中,因此整个世界的命运简直就掌握在几百个亿万富翁和百万富翁手中。”从本质上说,金融领域发生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并受价值规律支配。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始于由虚假需求造成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使美国银行和投资公司发生多米诺骨牌式崩溃,更危及国外金融业,甚至导致部分国家陷入“国家破产”困境。由于美国掌握金融霸权,控制全球金融,因此其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全世界,更由于国内外两条资金循环链的断裂,导致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其次,石油价格大幅波动引发石油危机。1998年石油价格仅为10美元/桶,2003年为28美元/桶,到2008年7月逼近140美元/桶。石油价格的飙升直接危及各国经济运行。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石油的“高烧急剧变为低烧”,2008年12月份石油价格跌破40美元/桶。石油价格的急剧下降殃及诸多石油大国。历史表明,由通货膨胀急剧变为通货紧缩正是经济危机的一种症候,石油价格由过高到急转直下,也是一种市场危机,反映了实体经济下降、需求严重不足。最后,粮食危机下全球粮价急剧上涨。粮食价格上涨不仅威胁发达国家贫困人群的生存,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遭殃。这次粮食危机的根源是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正如列宁所说:“大资本正是在民众挨饿,农业的整个发展无可救药地落后于工业的发展……的条件下活动的。”日本学者认为,美国内政外交的大前提是“以粮食为国家根本”,美国实施“以粮食为武器的世界战略”。尽管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疲软,但嘉吉公司、ADM公司、邦吉公司还是在2007年第一季度分别赢利10.3亿、5.2亿、3.9亿美元。此外,美国农业部故意控制粮食的产量,从2002年一直控制在8 000万吨以下,2005年进一步加大控制力度,2007年将产量减少到7 000万吨,用以占据世界粮价的垄断地位,包括扩大对中国出口玉米(作饲料)。 上述世界三大危机的爆发与美国的一些政策有直接的关系。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垄断资本势力不仅利用其掌握的金融霸权剥削和控制世界经济,而且操纵能源和粮食两大战略资源。然而,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正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唤出来的魔鬼了。”三大危机交织是现代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矛盾长期积聚的集中爆发,是完全违背决定价格的价值规律的体现(恩格斯称之为“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并最终危及其自身。连大投机家索罗斯也说:“这(华尔街危机)是我所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这一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的结果。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体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它发生了内破裂。”这个“内破裂”的硬伤是什么?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先天带来充满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残畸:一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存在过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因为它违背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规律;二是现代大垄断资本主义控制、利用市场的自发性,市场不可能真正“自由”起来;三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千方百计为少数大亨发财服务,不可能有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只能有亿万财团剥削和掠夺全世界财富的自由,不可能给所有经营者和消费者自由。如果说现代的“自由”金融方式曾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控制和剥削全世界最有力的工具,那么目前它却成了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大障碍和祸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神话在世人面前破产了。
  
  二、两大优势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
  
  正在三大危机交织发生之时,中国却迎来新的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实践证明,我国改革开放30年创造的世界奇迹绝不是一些人鼓吹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果实,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发展和逐步完善的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实现了“两只手”有机耦合。我国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没有发生大的挫折,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6%(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约为3%强,美国约为2.5%,西欧约为1.7%,日本约为1.0%),这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以至被世人称为“中国模式”。我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自由市场经济制度”那种大起伏和大危机,就在于基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利用“两只手”耦合的有利条件,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活力,也矫正了它的缺陷。二是以社会主义综合力量统筹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在工农业协调发展中,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进程中,同时着力发展农业。世界经济的历史证明,实现现代化的主线是工业化、城市化。30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以年平均20%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8.2:47.9:23.9变为2007年的11.7:49.2:39.1;城市化程度以年均1%的幅度递增,农村人口由80%多下降为不到60%,并逐步形成一些大的城市圈,现代化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世界经济史,特别是最近发生的粮食危机均表明,尽管市场经济富有活力,但单靠市场机制是不能解决农业问题的。农业的基本矛盾是其基础性和弱质性的矛盾,弱质性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农业既是经济的再生产又是自然的再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生产周期长,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加上我国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然而,我国却出现了以7%的土地养活22%人口的世界奇迹。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三是坚持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开放战略。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由世界第29 位上升到第3位,外汇储备为世界第一,引进外资为世界第二。但我国始终保持对外开放的独立性和主动权,化解多次国际经济风险(包括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正如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让·弗朗索瓦·于歇所说:“中国体制有幸在封闭的系统内充分活动,因此,当局可进行调节,同时也因为中国各大银行没有过多地向世界开放,从而保留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杠杆。”这次世界三大经济危机的冲击,对我国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基本上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继续沿着又好又快发展的健康轨道前进。四是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了许多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没有解决的难题。通过计划生育,30年少生了大约4亿人口,世界为之惊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速度世界少见,各类学生在校人数增加11倍,其中高校增加21倍,平均递增19.7%。多民族和睦相处,社会环境和政治秩序相对稳定,同一些矛盾激化、动乱不断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恰成鲜明对比。现在我国已成为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之一。“无与伦比”的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就是举世瞩目的鲜明例证。
  世界三大经济危机的交织同我国30年改革开放显示的优势做比较,能突显出新自由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本质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按照社会化生产的基本规律要求,正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又以社会主义制度克服和限制它的负面效应。全面发挥两种优势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在社会主义制度轨道上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使日益为世人赞许和效法的“中国模式”更加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