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临床医学论文>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一)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一)

详细内容

作者:陈小锋 温中华 周康胜

【摘要】 目的 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 39例患者均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其中2例患者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36例治愈,2例术后症状无改善,经原钻孔再次引流手术后治愈,1例因引流管移位进入脑组织致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是钻孔引流术,对于包膜肥厚或血肿尚未完全液化者,宜采用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外科 手术 影像学

  慢性硬膜下血肿约占颅内血肿的10%,起病隐袭,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手术疗效好。我科于2000年6月~2004年6月间共手术治疗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现将有关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男24例,女15例,年龄22~81(平均65)岁;病程为22d~4个月,平均28d;血肿左侧19例,右侧16例,双侧4例。有头部外伤者31例,否认头部外伤者8例;有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病史者8例,血小板减少者1例。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头痛、呕吐者30例,轻偏瘫者12例,痴呆、精神异常者8例,失语者5例。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低密度影,亦可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向对侧移位。

  1.2 手术方法 (1)钻孔引流冲洗术:①采用双孔法,选择前后2孔的位置宜定位在血肿的后下方和前上方,距血肿边缘约2cm。先钻前孔,切开硬脑膜后,立即置入10号硅胶引流管并固定。再钻后孔,切开硬膜置入直径为5~6mm的引流管。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清亮后,2支引流管分别接无菌引流袋,前孔引流管排气,后孔引流管排液;②采用单孔法,选择血肿最厚处偏后约2cm钻孔,切开硬脑膜后立即置入引流管,生理盐水冲洗,同时调整引流管的位置至血肿腔的各个方向,直至冲洗液清亮后,保留引流管于血肿腔中部偏前,接无菌引流袋。(2)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多行马蹄形皮瓣,掀开骨瓣,剪开硬脑膜及血肿的外膜。显微镜下清除血肿及其内侧包膜,避免损伤脑组织表面。于血肿腔内及硬脑膜外各放置引流管1根,骨瓣复位。

  1.3 术后处理 术后可采用仰卧位头稍偏患侧、多饮水、不用脱水剂,可增加补液量,以等渗液为主,促进脑组织膨起,血肿腔闭合。引流管一般留置2~5d。复查头部CT扫描,了解血肿腔的大小及脑组织膨隆回位情况。

  2 结果

  39例患者均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其中28例单孔法,11例双孔法,2例术中发现血肿腔内有凝固黑色血块50~60ml,改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清除大部分血肿,并切除血肿内膜;术后无复发,无死亡。37例颅骨钻孔引流术者,34例治愈出院;2例患者术后3d拔除引流管,症状无改善,CT复查证实血肿量较术前无明显减少,于原钻孔处重新置入引流管入血肿腔,反复冲洗,再置管引流72h,复查CT无血肿,治愈出院;1例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立即CT检查发现引流管移位至脑组织内,急诊手术拔出引流管后,扩大骨孔,重置软质引流管于血肿腔,术后止血、护脑、高压氧等治疗,偏瘫症状好转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