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马克思主义>从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

从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

详细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历史演进
  
  (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诞生
  伴随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2]便成为时代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关键是同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原则争取和教育工人群众。为了给建党做好思想准备,他们于1846年初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通过这个组织与各国工人团体建立广泛联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批判各种错误思想,逐步统一认识,把真正的革命者团结起来。在对“正义者同盟”进行改造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批判了在同盟中占统治地位的魏特林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使同盟抛弃了“人人皆兄弟”的超阶级口号,确立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口号,制定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新纲领,这就是《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不仅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周详的纲领,论述了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政治主张、战略策略、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而且还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目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二)列宁提出了建立新型革命政党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西欧转向俄国。列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粉碎了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创建了一个根本不同于修正主义泛滥的第二国际西欧工人党的新型革命政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推进到新的阶段。
  首先,列宁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列宁认为,必须广泛传播和灌输马克思主义,为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思想基础。从1893年开始,列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教育了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明确提出了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列宁认为,自发的工人阶级运动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社会主义意识必须靠从外面灌输。灌输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大众化的过程。
  其次,列宁创立了新型革命政党学说。为了给建党扫清道路,他在1894年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彻底批判了民粹主义,指明了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虽在1898年3月宣告成立,但实际上并未建立起来。1902年3月,列宁发表《怎么办?》,全面系统地批判了伯恩斯坦主义和经济主义,提出了建党的基本原则和计划,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1904年5月,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所以,1920年春,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再次,列宁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了执政党建设思想。列宁特别注意提高党员的质量,增强党的战斗力。他认为,严格入党条件,为的是纯洁党员队伍,提高马克思主义修养水平;夺取政权后要及时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管理俄国”是党的最主要的政治;提出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加强党和国家机关建设,发扬党内民主,开展自由讨论,强化监督,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改进工作作风,把受过教育训练的优秀分子,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到党和苏维埃国家机关中来;扩大中央委员会,防止党的分裂,指明了领袖应具有的个人品格等等。
  (三)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了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党情相结合,把党的建设作为一个法宝、一项伟大工程,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的工程”的目标、任务、要求,注重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科学地制定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能力。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绝大多数、长期处于农村环境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的问题。在党的建设中,我们党不仅发扬了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优良传统,凸显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创造了在全党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而且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以及民主集中制、“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原则和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地位和使命,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
  首先,邓小平强化了执政党意识,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目标。一是强调从执政地位出发,加强执政党建设,突出执政党意识。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3]274,“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3]276,我们长期没有搞清楚,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的教训。二是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目标。1983年,邓小平号召: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4]39。从而鲜明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为此,强调了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其次,江泽民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党建目标上,他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5]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在党建理论体系上,形成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包括了思想路线、先锋队性质、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民主集中制、干部队伍、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一整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