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第三次飞跃
[论文摘要]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产生了伟大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江泽民重要思想,并以此在全党进行了全面广泛的教育,统一了认识,成为前进的指针。第三次飞跃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末,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伟大的辉煌: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提出、确立、运用、普及,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二是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的提出,构成了江泽民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开始了我们党第三次历史飞跃。第二次、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经受了前苏东欧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大益折大转折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
同我当年共同经历、共同体验第一次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而没有觉察、领悟或者意识到正在进行的“飞跃”一样,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体验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开端,也还未完全意识正在经历第三次飞跃。这是因为:一是历史发展迅速,以至使人们还未来得及思考、审视,认识这一飞跃;二是理论研究滞后,没有及时总结升华并进行大力阐述这一飞跃;三是我们像古人所说的有久居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充分认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和江泽民重要思想确立的意义及其内容,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新时期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把建设有中国芋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看是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一要看是否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积聚长久的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二要看是否产生了伟大的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三要看是否以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在全党进行全面的广泛的思想教育,使之统一全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围绕中国革命性质、革命道路、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中国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农民占绝大多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特殊而复杂的问题,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创造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开创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的七大确立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只有苏联模式,而这个模式又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困惑,我们党和人民经历了曲折和痛苦,“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全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一个难解的理论和实践之结。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历史阶段的定位,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科学地回答了这个带全局性的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现了勃勃生机、无限活力,从而形成了崭新的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又是一个积聚长久的问题。虽然,党的二大制定的党章就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忠实代表,但大革命后右倾机会主义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的“左”倾机会主义把此扭曲了,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走上了曲折道路,直至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中国革命才转危为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建设“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党的建设指明方向,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围绕这一问题,我们党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曾经经历过建设“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党”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五十字建党纲领”以及通过所谓“文化大革命”进行党内斗争的方法建设党的曲折和失误。邓小平十分注重党的建设,提出解放思想,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根本上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他提出了党的干部“四化”的要求,极大地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他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恢复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了党的作风建设和党的监督。但当时,他所面临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课题,而把探索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交给了他的接班人,并作了政治交代:“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整个社会范围内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加上党的干部整体进入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就更加凸现出来。这个问题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延伸、深化和发展,同时又是关键。不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不能得到完全的解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历史使命、主要任务、主要原则、实现途径等方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江泽民重要思想,成为指引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使党的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从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尤其是“十五大”后,江泽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及改革、稳定、发展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思想,都是有创新性的,但党的建设是管总的,党的建设搞好了,其他的事情就好办了。江泽民高瞻远瞩,抓住党的建设这个核心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形成了新的重要思想,这个思想涵盖方方面面,可以看出,江泽民重要思想是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
看是不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还要看是否用新的理论在全党进行广泛的全面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并极大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水平。我党的延安整风,用毛泽东思想统一全党的认识,推动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和普及,为邓小平理论成为全党的灵魂奠定了基础。上世纪末和新世纪初,全党通过“三个代表”思想学习和农村“三个代表”思想教育活动,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党的宗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极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素质。
事实雄辩地表明,我们党正在进行经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飞跃是突飞猛进,历史性飞跃是一种历史前进的状态。列宁指出:“渐进性是没有飞跃是什么也说明不了的。”③从渐进性到飞跃,既需要长时间的蓄势准备,又需要具备历史条件,既有序幕又有高潮。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以延安整风为序幕的;而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则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序幕;完全可以看出,“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则是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序幕。同前两次飞跃一样,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序幕的拉开,也经历了长时间蓄势准备。党的十五大高高举起了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提出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科学论断,确定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同时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展了全国性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动。以后,江泽民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正气,要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实际问题进行战略思考。反复强调党的干部要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中央部署在圭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教育,大大提高了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执政能力。江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又对领导干部提出了“参加革命为什么?现在当官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使党的建设攀上了一个高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反复指出,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在新世纪立上了新的座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