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及启示――学习马恩列斯经济危机理论的体会(一)
详细内容
【英文标题】Economic Crisis: Its Causes and Enlightenment
――A Personal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Theory ofEconomic Crisis
【内容提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有:竞争的盲目性、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批发商业和货币信用的膨胀、主要消费品和固定资本生产过剩、生产比例失衡、经济跳跃式发展以及进出口贸易等。这些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流通过程还是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因此经济危机在我国也有发生的现实性。并不因为我们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就消灭了经济危机,只要有市场经济就有经济危机的可能,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生理现象”。
【英文摘要】The founders of Marxism have profoundly studied economirisis and revealed its causes. These causes are: the blindpetition;the conflict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and its diminishing market;the expansion of wholesale tradeand the inflation of confidence in the currency; the surplusof consumption goods and that of capital assets investment;the imbalance of production; the jerking development ofeconomy and export trade etc.Being the necessary proceduresof production and the preconditions of reproduction, thesefactors are also seen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maypotentially trigger& nbsp;the origination of economic crisis inChina.th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t system doesn’t mean theelimination of economic crisis,and economic crisis may runparallel with market economy.
【关 键 词】经济危机/市场经济/具体原因
Economic Crisis/Market Economy/Cause Enlightenment
【 正 文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下简称马恩列斯)都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具体说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成果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的表现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发展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因此在马恩列斯那里,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要消灭经济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可以说这是马恩列斯对经济危机根源的总概括。但是,他们又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尽管这些具体原因在他们看来可能直接或间接的可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表现上,但我们今天来研究这些具体原因的目的并不在此,而在于揭示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经济现象,而是市场经济的“生理现象”,并试图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马恩列斯关于经济危机具体原因的论述
第一,盲目的竞争导致经济危机。恩格斯说:“大工业的必然后果――自由竞争很快就达到十分剧烈的地步”,“竞争的规律是:供和求总是力图互相适应,但是正因为如此,就从来不会互相适应。双方又重新脱节,并转而成为尖锐的对立。供应总是紧跟着需求,然而从来没有刚好满足过需求;供应不是太多,就是太少,它和需求是永远不相适应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页。 )又说:“经济学家用他那绝妙的供求理论来证明‘生产绝不会过多’,但是实践却用商业危机来驳斥他,这种危机就象彗星一样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这个规律是纯自然的规律,而不是精神的规律”,“这是一个以当事人的盲目活动为基础的自然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恩格斯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敢承认经济危机是盲目竞争的自然结果。
第二,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生产使生产与消费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一方面工人是消费品的主要消费者,另一方面“每一个资本家都知道,他同他的工人的关系不是生产者同消费者的关系,并且希望尽可能地限制工人的消费,即限制工人的交换能力,限制工人的工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04页。)以便最大限度地增加剩余价值。 这种关系决定了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消费极其有限。马克思指出:“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的,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603~604页。)生产扩大与工人消费水平低并存,这样,一旦生产普遍超过了主要来自工人的有限需求和消费,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第三,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相对狭小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说:“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其条件是创造出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0页。 )扩大流通范围不仅在国内,而且“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6卷(上),第391页。 )马克思还说:“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要求在流通内部扩大消费范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91页。)在这里, “新的消费”和“扩大消费范围”指的是增加消费,实际上也是指扩大市场的问题。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在事实上,市场的扩大会受到很多限制,因而市场扩大不能与生产的扩大相适应,以致造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这方面马恩列斯也有很多论述。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曾说:“市场的扩大……赶不上不列颠工业的增长”,“必不可免地要引起新的危机”,“如果有一个大市场突然缩小,那么危机的来临必然加速,而目前中国的起义对英国正是会起这种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2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市场向广度和深度方面扩张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规律支配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7页。)马克思还指出:生产的发展,“需要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而生产比市场扩大得快”,“市场比生产扩大得慢;换句话说,在资本进行再生产时所经历的周期中,――会出现市场对于生产显得过于狭窄的时刻。”或者说,“新的市场――市场的不断扩大――可能很快被生产超过”,必然造成商品充斥市场,生产过剩发生。列宁、斯大林也有类似的论述。
第四,批发商业和货币信用的危机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注:《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0页。)就是说, 批发商业危机和货币信用危机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大量生产中,直接购买者除个别的产业资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内,尽管再生产过程排出的商品还没有实际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还可以按相同的或扩大的规模进行。”(注:《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页。)这样,商业和产业就会出现虚假的繁荣。而生产的极度扩张,又是借助信用来实现的。信用和产业资本本身的规模一同增大。例如,信用使工厂主、商人等都可以大大超过他们的资本从事经营;信用使货币形式上的回流不以实际回流的时间为转移,从而加速了资本在形式上的回流速度;等等。因此,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必然引起信用的扩大,而信用的膨胀反过来又促进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这一切都会使产业和商业资本家通过各种信用形式,获取追加资本,用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同时,在繁荣阶段,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信用的繁荣导致产业和商业的繁荣,产业的繁荣进一步加强商业的繁荣。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批发商的资本回流却非常缓慢,数量非常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注:《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41页。)实际上, 信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加速了经济危机爆发。
第五,主要消费品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以棉布为例,如果棉布充斥市场造成市场停滞,会使织布厂主的再生产遭到破坏。首先表现在织布厂的工人对棉布和原来他们消费的其它商品来说,“现在只在较小的程度上是消费者,或者根本不是消费者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2页。)除此以外,还影响别的生产者:纺纱者、棉花种植业者、纱锭和织机的生产者、铁和煤的生产者等。所有这些人的再生产同样要遭到破坏,因为棉布的再生产是它们再生产的条件。“即使在他们自己的生产领域里没有生产过剩,就是说,即使那里生产的数量没有超过棉布工业销路畅通时所确定的合理的数量,这种情况也会发生。”(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什么原因呢?马克思继续分析说:“如果不仅棉布, 而且麻布,丝绸和呢绒都发生生产过剩,那么不难理解,这些为数不多但居主导地位的物品的生产过剩就会在整个市场上引起多少带普遍性的(相对的)生产过剩。”(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4页。)
第六,固定资本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马克思曾举例说,如果固定资本数量是既定的、不变的,由于原料 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歉收,原料的量就会减少,价格增加,再生产就不能按原有规模继续进行,一部分固定资本就要闲置下来,部分工人失业,利润率下降。而事先确定的利息、地租仍旧不变,这样就有一部分不能支付。“于是发生危机。劳动危机和资本危机。”(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5页。)总之, 这是原料不足引发的危机。马克思说,撇开自然因素的影响不说,“原料不足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如果某个生产部门花费在机器等等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那部分追加资本过多,那么,虽然按原来的生产规模原料是够的,但按新的生产规模就不够了。因此,这种情况是由于追加资本不按比例地转化为资本的不同要素而产生的。这是固定资本生产过剩的情况,它所产生的现象正好同第一种情况(即原料歉收时)所产生的现象完全一样”,“或者,它们(危机)是以固定资本的生产过剩,因而,是以流动资本的相对生产不足为基础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文章摘编),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5~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