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一)
详细内容
[摘要]需要和生产是唯物史观的两个重要范畴。需要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核心内容。探讨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对于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需要;生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众所周知,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为本”是其实质和核心。然而,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一些人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误区,认为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弱化或取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为地将二者对立起来。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我们理论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澄清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在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基于此,本文拟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尤其是马克思关于需要与生产之间关系的论述,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一次重新审视。
一、需要和生产的辩证关系
关于需要与生产之间的关系,目前理论界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需要决定生产;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决定需要。从总体上看,这两种观点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说它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因为它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文本依据;而说它们又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是因为二者都只是看到了需要与生产之间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可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不仅需要决定生产,同时生产也决定需要,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1.需要决定生产
人的需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的产生、发展及其满足,必然导致人的活动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需要的这种作用,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作了概括性的说明,即“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也就是说,需要决定生产。
需要对生产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需要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换句话说,人们所从事的一切生产活动无不源于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即使是孤岛上的鲁滨逊,不管他生活多么俭朴,需要多么简单,但是为了生存,他终究还是要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而他必须去从事各种有用劳动。正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也必须从事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所以,对于物质生产来说,没有哪一项不是由人的需要引起的。人们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换句话说,驱使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活动的是人的需要,首先是人对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的需要,然后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需要”是指“有效的需要”(“有效的需求”),而无效的或虚假的需要不能带来新的生产。对此,马克思在批判格律恩把消费与生产绝对等同起来的错误观点时曾明确指出:“但是他忘记了,他的需求应当是有效的需求……只有这样,他的需求才能弓f起新的生产。”可见,正是人的需要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推动着人类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的需要是生产的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生产、人类的科学认识活动也是如此。马克思说:“经济上的需要曾经是,而且愈来愈是对自然界的认识进展的主要动力。”恩格斯对需要在科学发展中的这种动力作用也作过明确的说明:“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斯大林认为,新的思想和理论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它们是社会所必需的。科学理论不仅是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它的实现也是由需要所决定的,即“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生产不仅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且还存在着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繁殖。而推动人类自身生产的仍然是人的需要。人类的繁衍是人类维持生命延续的需要,人口的数量不仅受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关系的性质、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制约,而且也是根据人类的实际需要来加以调控的。从人类起源上来看,人的“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人类自身的生产包括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而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发展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类在改造外部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身,形成新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也就是像马克思所说的:“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可见,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生产的前提,“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需要决定生产。
2.生产决定需要
在需要和生产的关系上,与“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这一论断相对应,马克思还提出:“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他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所制约的他对外部自然界的关系,是他得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从直观的层面上看,人的需要直接依赖于人的肉体组织。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肉体组织本身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人的需要。人的需要虽然表现为人的肉体组织的需求,但取决于人的生产劳动,根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在生产与需要的关系上,生产是主导的决定的方面。对此,马克思说:“需要也如同产品和各种劳动技能一样,是生产出来的。”
具体来说,生产决定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产创造出需要的对象、材料。众所周知,人的需要都是对象性的,只有当主体的需要与相应的客观对象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需要。而这只有通过人们的生产劳动,利用和改造自然资源,获得产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从可能变为现实。
其次,生产创造出需要的主体即消费者。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对象,而且也为材料提供需要。“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需要对象,而且也为需要对象生产主体。
再次,生产创造出满足需要的方式。人的需要是与满足需要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有什么样的需要,是受人如何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影响的。而人究竟怎样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并不依他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劳动的状况所决定。时代不同,人们的生产方式不同,满足需要的方式也就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最后,生产创造出新的需要,从而推动着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的满足要借助于一定的劳动手段。劳动创造的新手段,不仅保证了原有需要的满足,而且又开辟出新的活动领域,在新的活动领域中会产生出新的需要,如对新的劳动产品的需要、对新的工具操作的需要以及对新的劳动组织、管理的需要等。人的需要产生于生产,因此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必然不断地得到发展。这一切都表明:“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是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
可见,生产不仅创造出需要的对象、需要的主体、满足需要的方式,而且也创造出新的需要。也就是说,不仅需要的对象,而且满足需要的方式,不仅在需要客体方面,而且在需要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没有生产,就没有需要,生产决定着需要。
3.需要与生产的辩证统一
如前所述,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需要决定生产;二是生产决定需要。那么,究竟是生产决定需要,还是需要决定生产呢?如果说需要决定生产,那么它是何种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呢?
对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一段话或许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有所帮助。马克思在谈到历史的三个因素,即需要、生产和增殖时,指出:“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作是三个方面,或者,为了使德国人能够了解,把它们看作是三个‘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著作用。”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调需要与生产的同时性、共存性,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着时间上的绝对先后性。
在需要与生产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既反对脱离生产来抽象地谈论需要的动力作用,把人的需要先行设定为天然合理的东西,同时也反对仅仅局限于需要与生产之间相互作用的议论,不去揭示相互作用的基础,不去寻找其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马克思既看到需要与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又注意到在生产和需要的相互关系中,生产的主导性的一面。他说:“生产活动是实现的起点,因而也是实现的起支配作用的要素。”
毫无疑问,“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人的需要可以看作是人的生产的先在的前提,生产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就不是真正的生产。同样毫无疑问的是,“没有生产,就没有需要”,这也是一个正确的命题。需要是由生产所产生的,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关于生产与需要的关系,马克思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作了概括性的说明:“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这也就是说,生产是需要的现实起点,需要是生产的观念上的起点。在现实中,生产决定需要,并最终超越需要,创造出新的需要;而在观念中,需要反作用于生产,并实际超越生产,引导和推动生产。正是以生产为其主要方面的生产与需要的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
由此可见,需要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前提、辩证统一的。如果割裂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各执一端,必然会导致“生产决定论”或“需要决定论”的错误。所以,离开需要谈生产和离开生产谈需要都是片面的,同时也是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相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