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了?桥区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包括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管理粗放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该地区小麦生产。
关键词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对策;安徽宿州;?桥区
宿州市?桥区地处安徽省东北部、黄淮平原南部,耕地面积14.2万hm2,小麦种植面积12.3万hm2,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安徽省典型的产粮大区。2004年以来,?桥区推行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小麦高产攻关工程,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小麦生产形势较好。但在2008年、2009年对全区4 0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中,发现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其分析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交通不畅
在调查中85.3%的农户有灌溉条件,90.2%无沟渠等基础设施,52.2%排水不畅。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农民又无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路况较差,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推广,农田灌溉只能漫灌,田间灌溉率低、灌溉成本高。虽然?桥区近年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田标准化建设项目增加不少机井,解决部分地块的灌溉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农田交通、排水等问题也没有解决,内涝时有发生,遇灾害年份,农业生产波动大。
1.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
在调查中所有农户均独自经营,小麦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农民惜地意识强烈,不愿交给别人经营,在土地流转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限制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畅,农业订单落实不好,比较效益不高,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限制了小麦经营规模扩大。
1.3管理粗放
在调查农户中69.3%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相对较差,年龄偏大;加之土地零散,使农业生产采取粗放种植,农业种植表现为一种一收,不再精细,科技含量低下,生产后劲不足。整地质量差,耕作深度浅,一般15cm左右。耕作层变浅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和吸收水肥的能力,进而影响产量。播种质量差,小麦播量偏大。农户受耕地质量差、近几年秋季干旱影响,小麦播量逐年加大,导致基本苗偏大,田间郁蔽,病虫害加重,倒伏危险增加。另外,撒播麦田增多也使播量增大。化学除草在年后进行。年前麦田杂草85%已出土,草小对药敏感,麦苗小覆盖少,省水省药省工省时效果好,农药残留对后茬影响小;年后草大抗药性强、麦苗覆盖多,成本大效果差,农药残留对后茬影响较大。普遍不施拔节肥。农户担心追肥会引起小麦贪青、晚熟和倒伏,普遍不施拔节肥,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提升。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程度低。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乱用滥用农药、不按规定使用农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2对策
2.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项目申请,争取项目支持、镇、村、农户四级联动,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抗旱排涝工程建设,促进沟、渠、涵、闸配套,逐步完善基本农田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力争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推动标准化农田建设,农田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格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