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农林学类论文>水稻塑盘中苗抛栽生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一)

水稻塑盘中苗抛栽生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一)

详细内容

摘要介绍了水稻塑盘中苗抛栽的生育特性,总结了其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水稻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稻;塑盘中苗抛栽;生育特性;配套栽培技术
  
  徐州地区粮食种植制度为稻-麦两熟,收种季节紧,农活集中;加之近几年轻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种田的为年老者和妇女居多。长期以来,移栽水稻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栽插期往往拖延20多天,错过最佳的温光资源,水稻产量长期徘徊不前。为解决上述矛盾,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小苗抛秧技术,但是由于徐州地区多为丘陵,田块不平整,小苗抛秧容易干旱和漂秧,难以立苗。经过多年的摸索改进,2008年在推广机插秧的同时开始示范中苗抛秧,既解决了小苗漂秧的问题,又取得了较高产量。
  1塑盘中苗抛栽的生育特性
  一是返青早、生育进程快,全生育期缩短。抛栽的秧苗相对手栽秧较小,抛时植伤较轻,秧苗基本上无落黄现象。据观察6月12―14日抛栽,抛后3 d基本扎根,第4天长出新叶。生长发育进程明显加快。据徐庄镇太平村调查,盐粳93538品种5月24日播种,6月13日抛栽,8月13日齐穗,9月24日成熟,全生育期123 d。抛栽从播种至齐穗83 d,比手栽缩短8 d左右,全生育期缩短10 d左右。二是分蘖起步早,群体高峰苗数足[1]。据系统观察记载,抛秧时的秧苗好,单株叶龄3.9叶,秧龄21 d,株高12.4 cm,单株总根数11.2条,抛到大田后,由于返青快,叶龄4.8叶时开始分蘖,比手栽秧提早4~5 d,抛后10 d分蘖增加90万个/hm2,分蘖速度比手栽增加1倍,抛后18 d总苗数达到427.5万根/hm2,比手栽秧提早4 d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抛后31 d,叶龄为11.3叶,高峰苗数687万根/hm2,与手栽秧相比高峰苗增加111万根/hm2,出现时间上基本相同,时期上提早1个叶位,据调查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抛秧稻成穗数比手插秧多45万~75万穗/hm2。三是根系发达,根量集中分布在土表层。据考察,抛秧稻的根主要集中在0~8 cm,占总根量的74%,由于其根系浅,在群体大、烤田差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根倒。四是穗数增加,粒数减少。据测定,盐粳93538抛秧成穗492万穗/hm2,每穗实粒数80.2粒,千粒重24.3 g,与手栽相比,穗数增51万穗/hm2,穗实粒数减4.2粒,千粒重增0.6 g。因此,抛秧稻要获得高产,必须在获得足穗的基础上主攻大穗。
  2塑盘中苗抛栽配套技术
  2.1根据不同茬口,选用适宜品种
  由于铜山县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限制,抛秧稻对品种的要求:一是生育期适宜,确保在8月20日前后安全齐穗;二是株型适中,茎秆粗壮,抗倒能力强;三是分蘖力较强的大穗型品种。近年来,选用了6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参试品种均优于对照镇稻99。尤以徐稻3、盐粳93538表现突出,产量分别为8 265、8 085 kg/hm2,比对照镇稻99产量7 590 kg/hm2分别增产675、495 kg/hm2。因茬口不同选用品种也不一样,大蒜茬宜选用生育期在145 d左右的中熟中稻品种,小麦茬宜选用生育期在135~140 d的早熟中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