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人口问题>由唐入宋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兼论都市流动人口(一)

由唐入宋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兼论都市流动人口(一)

详细内容

论文提要

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内外的人口流动频率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比重增加,城关的功能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其显著特点是经济功能的增强,都市经济功能边缘化的趋势逐渐明显。本文拟通过分析唐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探讨由唐入宋都城空间扩展的渐进性及其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唐宋城关都市流动人口

TheEconomicFunctionandthetransitionof城关区fromTangtoSong:withmentsonUrbanfloatingpopulation

With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ndindustryandmerceintheurbanareaduringTangandSongDynasties,thepopulationflowbetweentheruralandtheurbanincreased,urbanfloatingpopulationstartedtakingalargerproportion,andthus,thefunctionof城关graduallychangedaswell,especiallytheenhancementofitseconomicfunction.Thisstudyanalyzesthevariationofeconomicfunctionof城关区ofChang’an(TangDynasty),Dongjing(LateZhouandNorthSongDynasties),andLin’an(SouthSongDynasties),andexplorestheevolutionasonefeatureduringthespatialexpansionofthecapitalsfromTangtoSong,alongwiththeimpactsbroughtbytheimmigrantsandfloatingpopulationupontheexpansionandtransition.

Keywords:TangandSong城关Urbanfloatingpopulation




城门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是内外有别的防御关口,又是沟通城内外的重要通道,因此外城城门通常被被称为“城关”,城关一带往往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重要活动和聚集区,也是城内外交汇沟通之处。唐宋时期,随着社会变化,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内外的人口流动频率加快,城市流动人口的比重增加,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以城关为中心逐渐形成城关区,城关区所具有的经济功能的增强,对以都城为首的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分析唐长安、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城关区的经济功能及其变迁,探讨由唐入宋都城空间扩展的渐进性及其外来、流动人口对城市空间拓展的影响和作用和城市经济功能边缘化问题。

一、唐长安内外城门(关)区

唐长安城[1]①是以隋大兴城为基础,分为宫城、皇城、外城。因宫城和皇城连为一体,实际只有内、外两重城。由于都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长安内城各城门外不见有商业活动的记载,外城则有零星店铺,未成规模。但我们仍然能发现唐中后期坊市制度逐渐突破在内城城门外及外城城城关区的显著痕迹。

内城城门外区:

长安内城(包括宫城和皇城)通向坊郭的城门,东侧有延喜、景风二门,西侧有安福、顺义二门,正南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门。北面墙外是禁苑,没有居民生活区。

虽然内城各城门外不见有商业活动的记载,但东墙与尚书省接近的景风门外属“要闹坊区”。门外崇仁坊和平康坊是举子选人的首选住地以及地方进奏院的集中地,平康坊(里)亦是诸妓聚集之地,“举子、新及第进士,三司幕府但未通朝籍、未直馆殿者,咸可就诣”[2]②。考生和选人每年少则数千,多至数万人,再加上各地进奏院官吏和各地进京公干者为数众多,上述两坊成为外来人员最密集、人口密度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喧闹之地。临近两坊的其他坊,外来旅客也比较多。再加上东市也在近旁,以平康坊、崇仁坊和东市为核心,形成东城繁华区。唐后期大内也出外采买,称“宫市”,每到“要闹坊曲”强索,估计应主要出景风门[3]①。
正南三门外的春明大街,通贯东西,连接外郭的金光门与春明门,又沿东西两市北墙而过,两市北门临大道,崇仁坊和平康坊也正好夹大道南北。崇仁坊由于位处繁华中心区,“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4]②,正是说明坊内因妓女聚集,选人、举子、地方官员云集,使餐饮业、娱乐业、青楼业兴旺,正所谓“青楼无昼夜,歌舞歇时稀”[5]③。春明大街的“一街辐辏”,应指两市和其他坊去往崇仁坊的车马络绎不绝,街上并没有商业店铺或商业活动。

外城城门区[6]④:

外城四周,北面四门自西向东依次为光化门、景耀门、芳林门、玄武门、重玄武门,南面三门自西向东依次为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西面三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东面三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

史书中关于城门内外有关情况有如下记载:

住宅旅舍:
延平门外,有庄⑤。延平门是西郭第三门,即最靠南的门。长安东门外镇国寺[7]⑥。都城门东,有逆旅[8]⑦。通化门外,有长店,多是车工之所居[9]⑧。开远门外,有店[10]⑨。金光门外有住家[11]⑩。金光门是西郭最靠北之门,与东郭春明门遥相对。

园池寺宇:

春明门外有宁王宪之园池,玄宗曾于此宴侍臣[12]⑾。

通化门外有章敬寺。据《旧唐书.鱼朝恩传》记载,“原赐鱼朝恩庄宅,大历二年,朝恩献通化门外赐庄为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仍请以章敬为名,复加兴造,穷极壮丽。以城中材木不足充费,乃奏坏曲江亭馆、华清宫观楼及百司行廨、将相没官宅给其用,土木之役,仅逾万亿。”“总四千一所三十余间,四十八院”[13]⑿。德宗时“引龙首渠水自通化门入,至太清宫前”[14]⒀。通化门外官道是长安辐射出的要道,又有规模宏大的章敬寺。因此,通化门外成为送别的重要场所。如中宗亲送朔方军总管、韩国公张仁?于通化门外[15]⒁;裴度领命出征平淮西,宪宗亲御通化门劳遣之[16]⒂;太和长公主赴回纥和亲,穆宗亲御通化门临送,群臣列班于章敬寺前[17]①;李光颜赴镇,百僚饯于章敬寺。上御通化门临送,赐玉带名马[18]②。寒食节,文宗曾“御通化门以观游人”[19]③。胡曾《寒食都门作》一诗,反映了寒食节长安市民竞相出游、冠盖相望的盛况。

据妹尾达彦先生统计,外郭城城关可考的有商店两处,旅馆两处,料亭1处,小饮食店1处,都在东郭城关,其中春明门外有小食品店1处、旅店2处,通化门外有小商店1处,延兴门外有料亭1处、小商店1处。总共有商业、旅店类6处。[20]④但实际不止于此。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生代宗皇帝。开元二十八年薨,葬于春明门外。[21]⑤

由上述材料分析,唐长安的宫城与皇城基本都是封闭的,与外城郭的联系不多,只有皇城东墙的景风门,因靠近尚书省,门外诸坊成为举子、选人、地方藩镇进奏院的云集之地,才有崇仁坊和平康坊的繁盛。外城城关,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是连通朱雀门外大道、东西两市北沿的春明门(靠近官僚贵族集中居住区)和金光门(漕渠经由),靠近宫城、大明宫、兴庆宫以及官贵集中居住区的通化门,通往陇右、河西、西域的开远门。城关区的规模很小,基本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虽然长安也是多条水道环绕,如金光门、景耀门、安化门、春明门、通化门旁都有渠水流经,但与外城城关并没有直接沟连,入城之处也未见形成关区。史载:“长安自昭应县至都门,官道左右村店之民,当大路市酒,量钱多少饮之”[22]⑥,看来尚带有临时性,官道两边还没形成综合性的规模经营。


二、北宋东京的城关

北宋东京城[23]⑦为三重城,即宫城、里城和外城。宫城,原为唐宣武军节度使治所;里城,又名阙城,原为唐汴州城;外城,又名新城、罗城,是后周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发丁夫十万兴筑而成,比里城扩大了四倍,宋神宗时又加扩建。三重城的城关面貌与唐长安相比已有了带根本性的变化。内外城城关已经形成区域规模,不再仅仅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已有了有机联系,形成了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了以里城城关枢纽的次中心区和以外城城关为枢纽的边缘区,城关区的经济功能逐渐成为其主要功能。

1、宫城城门外商业区的形成

宫城位于全城北部正中,四面有门。正门是南面的宣德门,北面拱宸门,西面西华门,东面是东华门。

宫城以正门和大内采购所进出的城门为起点,门外形成繁华街市。

东面的东华门相当于唐景风门,由于北宋大内采购主要依靠市场,因此东华门外成为供应大内膳食原料的主要市场,市井最盛,“最是铺席要闹”,是大内集中采买场所。时鲜果蔬在这里由于不同部门采购人员的竞相抬价,可以卖到好价钱,更进一步促进了门外市场的发展和繁荣。东华门外景明坊有著名酒楼名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用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内西楼后来禁人登眺,以第一层下视禁中”[24]⑧。而唐长安宫城景风门位置虽然相当于宋东京东华门,但景风门外并无市场,紧邻的平康坊和崇仁坊是最繁华热闹的坊区,人物浩繁,主要是妓院和酒肆,没有形成市场,一切活动基本是在坊内进行。因此,唐宋城市面貌由此也可以看出是大不相同。

东华门外大街,南北为御街,向北贯通里城景隆门(旧酸枣门)和外城通天门(新酸枣门),同时与其他几个繁华街市连接。

南面以宣德门为中心的南三门外,是东西向的御街,也是城内主要的繁华街市。

宣德门外东西向大街向西贯通里城阊阖门(梁门)和外城开远门(万胜门),向东贯通里城望春门(旧曹门)外城含辉门(新曹门)。出宣德门向南,经州桥、过里城朱雀门、到外城南门南薰门,是南北向御街,都是繁华地区,尤其是宣德门到州桥,相当于宫廷广场的性质[25]①,但与唐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横街不同,完全是个开放性的广场,中央主要官署分列东西两侧,元旦、冬至等大朝会以及上寿的庆贺,百官列班在此等候。宣德门外东向依次为潘楼街、御街中心十字街、曹门大街、旧曹门、牛行街、新曹门,西向依次为梁门内大街、梁门、梁门(外)大街、万胜门,皆为里外城繁华街区。唐长安宫城正南朱雀门外的春明大街,相当于宋东京朱雀门外大街,但所谓的“一街辐辏,遂倾两市”,也只是形容来往于两市和要闹坊曲的车流人往熙熙攘攘,未见实际的或成规模的商业经营活动。可知唐宋都城中心街区的面貌也大不相同。

北面的拱宸门和西面的西华门门外未见有街市记载。

2、里城城关区的繁盛

宋东京里城是以城关为枢纽,沟通里城、外城的主要街市,并以城关为中心,形成酒楼、店铺、邸店、仓储、瓦子等经济、商业、文化的次中心(或称内边缘中心)区域。周世宗在筑外城时,规定:“凡有营葬及兴窑灶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官中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26]②,说明未筑新城之前,里城与外城之间的开阔区域已经分布着普通居民、络绎无穷的外来工商人口、诸多的草市。

里城四面十二正门、两角门:

南面三门:

正门朱雀门,位于宣德门――南薰门中轴御街的中点,向北与州桥、宣德门连接,向南与龙津桥、南薰门连接,门内外街两侧、门外东向到保康门外、西向到新门外大街,都是繁华街市,分布着官署、太庙、、教坊、寺院、酒楼、妓馆、旅店、食品摊铺等。

北面三门:

中:景隆门(旧酸枣门),景隆门位于御街中段,街东是大内的延伸,著名的风景区,夹岸殿宇,甚是壮观。景隆门外有州北瓦子。向北至外城通天门。

东:安远门(旧封丘门),门里南向为里城御街,即马行街,大小手工业作坊、店铺、酒楼、妓馆、医药行等林立,御街延伸通到外城新封丘门。

西:天波门(金水门),门外有日清照应宫,门内外未见有街市的记载。

东面二门:

北:望春门(旧曹门),位于御街中段,门内西向为潘楼街,门外有朱家桥瓦子,东向大街为牛行街,通到含辉门(新曹门),城关一带有曹门砖筒李家(酒楼)。

南:丽景门(旧宋门),是汴河大街的枢纽,门内御街西向偏北,直通州桥,城关一带有仁和店(酒肆)、姜店等,后周周景威所起的的巨楼即在旧宋门内临汴河[27]③。

西面二门:

北:阊阖门(梁门),门外设有高丽接待馆(同文馆)和州西瓦子。

南:宜秋门(旧郑门)城关一带有郑门河王家等大酒楼[28]①,门外设有接待诸番国使臣的瞻云馆。

二角门:

东角子门位于丽景门南的汴河南岸,西角子门位于宜秋门南的汴河北岸,虽然对两角门的周边情况没有记载,但因临汴河,也是不可忽视的水运交通枢纽。如《清明上河图》有人就认为是描写东角子门内外的场景[29]②。

东京城大小瓦子有几十处,比较大的瓦子,桑家瓦子位于里城内东中心街市,即两条御街的交叉的街口,“保康门瓦子,东去沿城皆客店,南方官员、商贾、兵级皆于此安泊”[30]③。

有几处瓦子都设在里城城门外。朱家桥瓦子位于旧曹门外,新民瓦子位于新门外,保康门瓦子位于保康门外,州北瓦子位于景隆门外,州西瓦子位于梁门外。由于瓦子已经是集娱乐、文化、经济功能的综合性场所,瓦子的选址都是人口比较稠密、人口流动性较大、市井繁闹、又有一定空间之地。如居于“冲会”位置的大相国寺就已形成了“瓦市”,“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奇之物,悉萃其间”,[31]④规模也很大,“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此”[32]⑤。

众多瓦子选址在里城城门外,这些场所在未筑新城前,就是外来人口、工商贾贩、流动艺人聚集活动、出入频繁的地方。新城筑成后,外城内仍有吸纳外来和流动人口的空间,于是里城城关区成为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活动和逐渐都市化的主要区域。瓦子逐渐成为固定场所后,继续发挥作着繁荣街市、吸纳外来人口的作用[33]⑥。南宋临安城瓦子的分布与北宋东京城有所不同,主要分布在外城城门外,显然是因为城内空间有限,人口容纳趋于饱和,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以及驻军的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外城。

3、外城(罗城、新城)十六门城关区经济功能的加强:

南面三门:

中:南薰门,门内外有猪市、肉行、面市等,每天傍晚,至少有几万头猪从此门赶入城,然后分批到各肉行和零售摊铺。门内中轴御街,直通朱雀门,街两旁官署、寺观、妓馆、肉行、店铺、杂货饮食摊贩等,又有蔡河环绕贯穿,属于繁华大街。

东:宣化门(陈州门),由于西邻通蔡河的普济水门,门里有麦仓,门外,“园馆尤多”。

西:安上门(戴楼门),东临城关一带有张八家园宅正店(大酒楼)。

东面四门:

北:含辉门(新曹门),门内西向为御街东段的牛行街,牛行街名称的由来应该与牲口交易有关。曹、宋门之间是东御园。

中:朝阳门(新宋门),门外是重要的风景园林区,有快活林、蜘蛛楼、麦家园、王家园等。新宋门南邻东水门,距东水门七里的汴河上,形成著名的“桥市”,沿河店铺、酒楼、仓库林立,河中船运繁忙。

南:通津门和上善门,位于东水门的北岸和南岸,可通行人。

西面五门:

北:金耀门(固子门),史书记载固子桥有饮酒处,门因而得名[34]①,应该相距不远。

中:开远门(万胜门),门外有鱼行,门外一里许有崔府君庙,六月六日香火极盛。

南:顺天门(新郑门),门外有鱼行,新郑门大路通往金鱼池、琼林苑,大道两边有寺院、妓馆、酒楼、亭榭、画舫、官河东陕西五路之别馆、园林等,是主要的风景区。

北面四门:

东:景阳门(陈桥门),景阳门里因民居商铺拥挤,“侵街”现象严重。

次东:永泰门(新封丘门),门内南向为御街,通里城旧封丘门。

中:通天门(新酸枣门),门内南向为御街,通里城旧酸枣门。

西:安肃门(卫州门),门内大街南向通梁门外大街。

北宋东京外城城关与唐朝长安相比有显著的不同:一是形成规模较大的以批发为主的行市,如生猪、肉、鱼等生活消费品;二是由城关向外延伸的大道,已不仅仅具有交通功能,外城城门外的官道两侧变化很大,以大道为轴心,已形成集游赏、别墅、酒楼、店铺、寺院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商贸文化娱乐及居住区,如西面的新郑门外,东面的新宋门及东水门外,南面偏东的陈州门外。相邻城关区之间已有连成片的趋势,如城东、城西的御园就在两个城关之间。城内外以城关区为枢纽、以外城城外水陆交通要道为轴心,与城内街市、桥市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且仍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十二市之环城”[35]②、城周“百里之内并无闲地”[36]③等语正是对以外城城关为次中心商业和生活区范围不断扩展的描述。

4、水门(关)区的特点

东京城主要有汴河、五丈河、金水河、蔡河四条河流经,出入外城都设有水门,其中汴河进出城夹河各设两水门,进城的东水门也可行人;蔡河进出城各设一水门;五丈河进城有水门两座,一行人,一行水;广济河,出城有一水门;金水河进城设一水门,注入大内。这些水门不仅行水,也可行人,门关区的商业和经济功能则带有不同于陆关的特点。水门不仅行水,也是商家交易的重要场所。“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从唐人王建诗中,我们已能感觉到唐汴州水门因商业交易而昼夜喧嚣的情景。如汴河出城的西水门门外,设有较大的鱼市,因而也是城内外人口进出量较大、各类人汇集较多的门关。《东京梦华录》卷四“鱼行”条记载,每日清晨,新郑门、西水门、万胜门有生鱼数千担入城。由此,买卖纠纷和生活纠纷不断,开封府特地在门外设尉专门处理“斗竞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人流量增加,“斗竞日数百件”[37]④,以至负责官吏都无法休假。

汴河进城的东水门门里设有广济仓,门内外沿河有桥市,名画《清明上河图》有人认为是虹桥为中心而绘成[38]⑤。五丈河沿河有仓库五十余所,仓前成市,靠近外城有草场二十余处,“堆积如山”。

由于水门门关沟通汴京周围几条主要水系,都城与江淮富庶地区的联系主要通过水运,因此,水门门关内外成为人口流动最为频繁的场所之一,外来人口、工贾商贩云集于此,同时也是城内外居民重要的交易和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