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中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角色(一)

中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角色(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保障,中国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是服务型政府,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握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限度。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培育社会自我管理组织, 充分挖掘社会力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条件,对于政府与市场都无效率的社会事务,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关键词:政府;和谐社会;作用;角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和谐社会呼唤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有利于适应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中国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
  
  1.正确认识各级政府以往的角色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的现状,一心一意致力于经济建设,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在加快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级政府的行为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模式。客观地讲,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严重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以组织经济建设为首要职能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近些年来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暴露出来。一些地方政府的职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扭曲,如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是唯一要务,甚至为单纯追求GDP增长而不惜让一部分社会群体承受巨大的利益牺牲,不惜让环境付出巨大的代价。许多问题不能不说与地方政府发展导向和政策取向的错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方政府角色的缺位、越位,正是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不断恶化的重要根源。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长,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政府如果不尽快转型,就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中国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是服务型政府
  政府都有一部分服务功能,而中国政府的服务功能应该比任何政府履行得更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近几年来,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一些地方政府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积极付诸实践,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
  3.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公共服务的现状
  应该看到,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面临着公共需求历史欠账多、即期公共需求急剧增长、公共部门发育不足、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公共财政财力短缺等特殊难题。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尚处在初级阶段,缺少相应的制度、法律作保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1.树立和贯彻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从理念上将数千年封建统治形成的“官本位”意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念。要通过对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教育,培养公务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必须明确政府的存在不是为了管人、管物、管事,不能再把管理视为权力,政府的本质是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七大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按照这一要求,政府必须既要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要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当前,人民群众公共需求增长的速度相当快,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暴露出我们现行制度安排的某些缺陷,并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满足新阶段中国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迫切任务。政府要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整合各部门相应服务职能,制订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服务品质,建立优质、规范、高效的人性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变“人民群众跑”为“公务员跑”,营造最佳服务环境。
  3.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
  当前中国正处于结构转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实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在政府和社会间建立一种互惠互利互信的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需要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要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由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单位体制”向属地化、社会化的现代社区体制转变,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