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接受改革开放实践的检验,也为这一伟大的实践提供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和重大贡献之一,就是将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概括、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改革开放既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依据和逻辑起点,又是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源泉和强大动力;同时,不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接受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检验,又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指引着方向。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深人把握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和有机联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意义和基本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也更加自觉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特征。以实践为基础建立、又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内在地要求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强调理论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形势和任务变化的步伐,跟上实践发展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才能充分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全部历史,从《共产党宣言》发表算起,至今已有160年。马克思、恩格斯所能贡献的,是根据他们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的现状而得出的结论,他们揭示了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和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能够参与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当然也不可能准确地设计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另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设想是基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和模式,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乃至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未曾经过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如果完全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设想去搞社会主义建设,求社会主义发展,必然会脱离实际而走弯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一再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应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然而,曾几何时,尤其是“文革”期间,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上讲了的东西和列宁、斯大林在苏联做了的模式,不但要信守基本原理,而且要烙守到每一个细节,否则将是大逆不道。其结果是在指导思想上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犯了严重的脱离实际的错误,形成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严重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甚至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以打破僵化教条的旧观念和脱离实际的旧体制的束缚,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极其深刻而广泛的伟大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及其所要探索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基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崭新事业。要完成这一伟业,就需要中国人民在继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指引下,将这一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开拓和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并不断地总结实践的经验,摸索其中的规律,将其升华为理论认识,以此来具体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因此,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呼唤着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需要与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势在必然,应运而生。
二、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纠正了“左”的错误,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以破题。从那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起改革开放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重要实践源泉和发展动力。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转向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转向对外开放。这三大转变打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口,推动了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也推动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同经济全球化的对接、社会主义同民主法制的融合,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开拓出广阔空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使我们的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并依据新的实践经验,校正我们的思维、修正我们的理论,从而为我们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建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我国人民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也是科学理论发展的不竭源泉。改革内含着创新要求,而创新则推动着改革的深化、实现着改革的目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在各个领域实现的观念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这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但通过体制创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且通过理论创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既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创新发展,从而能够“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三、改革开放的实践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勃勃生机
实践发展对理论创新的推动,主要是通过理论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而进行的,理论只有植根于实践的土壤,并不断回答实践和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才有生机和活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从而,先后创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形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开创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以及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特别是对我国的“文化大革命”和苏东剧变的深刻教训,进行正确分析总结,作出科学判断。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上,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创立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同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并据此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初步形成了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奠定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往开来
世纪之交,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理论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以江择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敏锐地认识到党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我们党从一个在建国前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变成建国以后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和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也认识到这种地位变化要求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可以说,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将党的建设问题突出摆在全党面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致力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既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作出了科学总结,又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武器。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观点,集中体现了我党面向新世纪、面向现代化的崭新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