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社会其它相关>浅谈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增强领导者人格的魅力――关于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思考(一)

浅谈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增强领导者人格的魅力――关于新时期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领导素质能力;培养锻炼

  [论文摘要]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重视领导者人格魅力的塑造,是现代领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领导者要对领导的本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领导观,重视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培养好的人品,提高领导能力,成为新时期群众信赖、敬重、服气的高素质领导者,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未来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其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卜一五”规划中最有特点、至: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这是我们党面对执政条件变化和社会环境变化向全党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各级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重视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人格魅力,既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因此,怎样树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领导观,肩负起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工作的重任,自觉追求做一名高素质的领导者,增强自身的人;陷魅力,这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需要认真思考的新问题。
  一、要对领导的本质有准确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领导观
  我们对“领导”一词早已司空见惯。其实,什么是领导?领导意味着什么?未必人人都懂,或都十分清楚。首先认清“领导’二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
  (一)领导是一本书。领导干部是一个有着特殊含义的概念,“领”与“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独立的内涵,又有相互包容的外延。领导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或“领”或“导”,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领导者不仅仅是一种.仅力的象征,更是“领袖”加“导师”合二为一。领,就是率领、带领、引领,以自己的行动带人,树立榜样,冲锋在前,当好排头兵。导,就是引导、教导、疏导、辅导,凡事深明事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以理服人、以理引人,履行着社会行为导向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单位的领导就是这个单位群众面前的一本“必读书”,这本书记载着领导的德、能、勤、绩、廉,领导的层次越高,阅读面就越宽。不管你是否愿意,群众都在读你,这也是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的区别所在。下属多半可从领导的讲话、决策、管理、处理问题的过程,读出领导境界的高低、知识的博寡、能力的强弱、形象的好坏。领导干部这本“书”的质量,关系到所在单位的风气,关系到党的威信和形象。领导干部要一以贯之地按“三个代表”要求去做,倾其心智和汗水来写好这本“书”,使这本“书”读之有味,悟之成理,学而思进。
  (二)领导就是奉献。“人民公仆”是我国领导干部的别称。公仆是为主人服务的,人民是权力的所有者,“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这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问题。领导不仅仅是对社会进行领导和管理,而且要针对社会各个群体、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要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管理服务,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而不是高高在上,替人民作主的“救世主”、“父母官”。领导除了履行公民、一般干部、普通党员的义务外,还要做好决策、组织、管理、协调等工作,既要动脑、动口,还要动手,比其它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劳动,吃更多的苦,甚至牺牲许多普通人的乐趣,作出更多的奉献。“服务”不仅是个政治概念,同时更包括道德的要求。领导作为公众人物,层次越高,要失去更多个人自由的空间。有些别人能做的事,领导者未必能做;有些东西别人能得,领导者未必能得:有些别人能去的地方,领导者未必能去。领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时刻清醒认识“谁养谁”、“你是准”、“代表谁”、“为了谁”这四个问题。
  (三)领导就是责任。权力与责任是相统一的,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脱离责任的权力,权力越大,责任越大。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为自己施展才干提供平台,为开发自身的潜力创造条件,建功立业,造福于民;一方面也可以使人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或只享受权力带来的好处,不思权力所承载的责任,就可能失职渎职,甚至掉入深渊,自我毁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官也是高危行业,特别是在监督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各种诱惑比较多的情况下,心术不正,以权谋私.背后就是身败名裂、撤职坐牢。因此,领导者尤其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待权力。要把当领导作为一种负担,秉公用权、审慎用权、依法用权,这样权力才会越来越稳固。千万不要把权力当乐趣,否则,一切也就完了,非栽跟头不可。
  (四)领导是一门艺术。领导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最复杂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实际工作中,什么样的人和事都会碰到,给你添乱子的、捅娄子的、帮倒忙的,甚至发牢骚、讲怪话、看笑话的也大有人在。面对这些要把大家组织起来干事,完成好特定的目标任务,没有过人的才干,没有调动人积极性的方法手段,是难以胜任本职的。领导工作是现代社会中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有其特定的科学规律,领导是“软专家”,领导艺术,说到底就是待人与处事的艺术。因此,官不是好当的,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好的。任何把领导仅仅看成是一种待遇,一种气派、一种荣耀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是肯定要吃亏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者就要增强人格魅力。重视用非权力性影响力提高领导绩效
  随着和谐社会的建立,上下级之间权力关系将不断弱化,因权力而建立起来的关系将趋于松散,人格的魅力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尊敬、佩服、拥戴德才比自己高强的人,是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特征。领导者既然是做人的工作,首先需要别人的心理认同与支持,没有人格的魅力是不行的。人格,就是指职权以外的由领导者个人思想、性格、才能、作风、气质、行为等非权力因素构成的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力。魅力,是指一种很能吸引人的无形力量。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就是高索质。
  (一)传统的领导的主要力量来自权力,通过权力进行控制、指挥、协调,这种权力性权威是必要的有效的也是有限的。一般说来领导者个人威信主要靠权威来构筑,那么,权威从何来?从法理来源与内在支撑来看,领导的权威可分为权力性权威与非权力性权威。权力性权威,主要是依靠领导岗位职责的法理规定,具有强制性和法定约束力。一个人一旦任命担任某一领导,就具备了与职务相适应的权力性权威。权力可以为发展一个人的潜力提供基础,有一个展示才干的好平台,这是外在的,当然是不可少的,也是有效的。但是更要看到,组织上的任命只是权威来源的一部分,这种权威是依托岗位而外赋的,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相对的、暂时的。因此,权力这种外在的力量也可以使别人服从,但如果仅有这种权威,别人服从也是勉强的、被动的,或者说只有服从,难以做到令人服气。领导者只凭权力实施领导,人格低下。本领不高,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有真正的威信。对领导者个人来讲,能走上一定领导岗位是一种幸运。说幸运是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担任一定层次领导职务的机会。由于目前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上的不完善,加上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有的人即使能力超群、志向远大,往往也缺乏一展身手的机会和舞台。就好比一个神枪手没有枪,一个技艺超强的演员没有表演的舞台一样,抱憾终身。当然,怀才不遇,在什么时代都难以彻底解决。所以,对待领导职务,要倍加珍惜,不仅要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感谢组织和人民的信任,感谢时代和机遇的垂青,更要有一种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更加奋发进取,使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做到职务高一级,能力素质高一档,这样,才能使权力如虎添翼,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现代领导的力量主要来自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人品、才华去说服、影响、感召人。这种非权力性权威发挥作用范围更广泛时间更长久。一个人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任命书上,有时很容易,但要写到群众的心目中就实属不易,它需要高尚品格,需要真才实学,才能产生一种人格的魅力,即非权力性权威。这种非权力性权威往往表现为下级的自觉心理认同与支持。这种服从是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发出内心的信任。很难想象,一个唯我独尊、情感冷漠和情感表达有障碍的人,会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威信很高的人。爱因斯坦说过:“智力上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领导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80%来自情感方面,即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只有90%来自智力方面的影响,即专业知识等。人格魅力强的领导,更容易成就事业,因为它能够凝聚大众之心,能够集聚群体之力,引领事业朝着既定的方向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为什么同样的职务、同样的权力,有的领导威信高、说话灵。而有的领导没有威信,别人表面点头,心中反感,这其中的差别就是非权力性权威作用的差别。对领导者来说,这种非权力性权威的特点是,依托个人魅力而内存的、相对长久的,而且是可变的。外在的权力是可遇不可求的,担任什么样的领导职务,担任多高的职务,自己往往是决定不了的,需要各种外在因素促成。而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只要自己通过不懈努力是完全可以提高的,也就是说人格的魅力是完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增强的。在当今这样的时代,对领导干部形成最为严重的挑战,应该是领导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就是人格魅力的塑造。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领导者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法定权力与人格魅力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提高领导效能。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核心在于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在领导方式上,就是如何努力实现上下级关系的和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人们的利益诉求、政治参与意识,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方式不断向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迈进,这些都为做好新时期的领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更加注重民主协商、广泛征求意见,更加体现人文的关怀,把工作做深做细,才能消除心理障碍,实施和谐领导。只有上下级和谐才能提高领导绩效,实现领导目标。如果以为有权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就错了;如果认为领导工作就是要“多用鞭子”才有权威就错了;如果领导还依恋于过去主要靠行政命令、强制措施来安排部署工作就错了,这样不仅权力性权威会大打折扣,而且也难以实现领导目标。这就要求领导对下属和群众的人格、价值、人身权利要充分尊重,多用引导代替训斥,用鼓励代替指责,用宽容代替苛求,只有把权力权威与非权力权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领导效能。总之,领导者,德不能率其众,才不能出其众,理不能服其众,仅仅依靠权力是难以树立威信的,更主要的是要靠自身的人格魅力。
  三、要增强领导者人格魅力就要有好的人品.好人品有助于领导者威信的建树
  好的人品是做人的基础,更是做官的基础,好的人品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好人品让人尊敬,它是一种境界、修养的表现。属于素质的范畴,是非智力因素,也叫情商,主要包括意志、性格、情绪、毅力、交往沟通等因素。这是一种做人的本事,人格魅力的基础。“德”任何时候都是第一位的。德好才不好,干不成大事,才好德不好,小才干小坏事,大才干大坏事。有了好的人品,即使经验、知识、才能等方面欠缺些,也可以借助人格魅力加以弥补。一些人学历不低,智商也不低.去常常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品德欠缺,情商不高是一个重要因素。好的人品既包括政治品格,也包括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强烈的事业心。这是成就事业、获得成功的基础。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伟大的目标塑造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造就伟大的人物。没有理想等于没有灵魂,没有理想追求的领导,不可能成为下属敬重和信赖的领导干部。当官的难与易是与一个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密切相关的,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当不好的。强烈的事业心就是: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把实现个人抱负与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二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视事业为生命,全力以赴,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追求事业上;三要有一种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契而不舍、克难奋进的顽强毅力。
  (二)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古人说过,“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厚德得人心”。品德高尚是立身之本,也是领导者深孚众望的灵魂。“道德能弥补才能的不足,但才能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一是胸怀坦荡,有豁达大度的气量,能容人,善团结人,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对强于自己的人不怀妒嫉之心,对弱于自己的人不怀蔑视之意;二是诚实守信,对人对己,对上对下都诚实守信,不食言,不说空话、不说假话、不说大话,始终追求正道、正义、正直、正派,不害人、不坑人、不损人。三是表里如一,思想通透、光明磊落,不阳奉阴为,不说谎、不诋毁、不虚伪。
  (三)有很公道正派的作风。这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赢得人心的关键。群众能容忍领导因经验不足而出现的失误,绝不会容忍领导干部不公正的作风。公道正派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人公正,始终做到出以公心,一视同仁,搞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用人的不公,是最大的不公。“领导偏心,群众就会寒心。”搞亲亲疏疏、任人唯亲,搞小圈子的人,圈子会越来越小,最终成孤家寡人。二是处事公平。始终坚持公心为本,“一碗水端平”,过得了亲情关、友情关,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绝不因小团体利益动摇科学决策,更不因个人的一己私利而影响公正处置问题。三是待人公道。始终保持是非分明,一身正气,刚直不阿,旗帜鲜明,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主持公道。如果表态看上司的脸色行事,说话逢场作戏,对有:来头的错了也不敢批评,无背景的对了也不敢支持,处事圆滑,模棱两可,说了半天,不知他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这样的领导在群众心目中是不会有威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