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图书馆管理>走出“大”的迷失,彰显图书馆文化底蕴(一)

走出“大”的迷失,彰显图书馆文化底蕴(一)

详细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高校的合并与扩招而引发的新校区建设,给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高校中由此掀起了一轮图书馆建设的新高潮。然而,从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新建图书馆馆舍的情况看,新馆建筑中存在的忽略节约性和实用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新馆建筑的面积越来越大,设计越来越豪华,设施越来越先进。因此,新馆建筑在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信息传播、民族特色于一体,成为各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崇尚人性化设计,走出“大”的迷失,彰显图书馆文化底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建筑;实用性


0 引言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 自身没有太多资源,而资源消耗量又很大,更应该率先倡导和推广循环经济。要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要按照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广泛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形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图书馆的新馆建设也存在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20世纪末迎来各高校合并、扩招而掀起的新校区建设,给高校图书馆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正在建设或已经建好的图书馆有100多所。这些新馆舍大都外形美观、设施先进、功能强大、布局实用、地理位置便利、文化气息浓郁,是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信息传播、民族特色于一体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典型例子有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等,而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等校的新建图书馆,建筑设计更是模数化和造型艺术相结合的典范,充分显示了图书馆建筑的特点和风貌。高校图书馆能够吸取传统建筑艺术的精髓,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反映悠久的历史,传承古代文明,为读者提供人性化的舒适空间,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实在是一大乐事,更是一大幸事”[1]。
但是,笔者认为新建馆舍大多存在追求面积、造型、气势,却往往忽视了资源节约和实用性的现象。为此,笔者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 “大”的迷失
近年宋,我国许多高校都在“争一流”,图书馆在争“大”。2003年底教育部公布的创建世界一流和高水平高校的名单中就有34所学校榜上有名。争一流是好事,但“争一流”又非一蹴而就。2002年3月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的顶尖高校如北大和清华,总体上还处在世界高校体系的百名之外;我们的高校与世界一流高校之间差距不小。可是时下一些大学在追求一流中,都把眼光盯在大学的扩招、扩建、合并以及所谓“大学城”的建设上,弥漫着一股贪大求全的不好风气:理工科大学要办文科,文科大学要办理科。似乎只有办成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学生多了,于是就圈地建大学城,动辄5000、6000亩地,占用了大量良田。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就有50多个。这样重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好像在走向一流,实际上,由于质量与水平没有跟上,离一流的目标更远。把一流视为数量规模的发展,是对一流大学的误解,是在“一流”下的迷失[2]。
这种误解与迷失,也表现图书馆新馆建设上。有人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图书馆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新建馆舍多,而且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亮丽,其建筑规模与面积只有底线而没有上线。据报道,湖北省近几年建成或正在新建的图书馆不下10家,其中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占60%-70%,最大的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1万平方米以下的则几乎没有。似乎图书馆越大、越豪华、越亮丽越好 [3]。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状况与《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对图书馆面积的要求不无关系。比如《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明文规定:高校图书馆生均面积要达2平方米,生均阅览座位要求是1:4,生均藏书量是80-100册。目前各高校都在扩招,新生数量急剧增长,一般专科学校都有8000-10000人,本科则可达50000-60000人。如此一来,图书馆面积自然动辄几万平方米乃至10多万平方米了[4]。

2 图书馆建筑缺乏节约性和实用性的表现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人们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又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的建筑理应充分体现“用户第一”、“服务第一”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许多新建馆舍恰恰忽略了图书馆本身功能的发挥。缺乏实用性的表现在于:选址不当、位置不佳,使得图书馆的读者到馆率下降,文献使用率下降,图书馆的利用率下降:新馆阅览条件很好,可是阅览的读者稀少,“门庭冷落”;结构布局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和体现全方位“藏、阅、借、参、研”结合的大开架要求[5]。
忽视节约性的表现在于建筑层高、自然防温、防潮、防虫、防霉、防火、防晒、承重(荷载)、布线(强电和弱电)和走向等设计欠妥;承重不达标,藏书格局受阻;布线走向不合理,影响网络速度和信息传送: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欠佳,主要靠人工通风、采光,每周开放时间70-96h,长时间开着灯、电风扇或空调,层高过低又不通风,减弱了空气的流速,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机会。据加拿大的学者统计,人类68%的疾病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6]。过分追求“美”、富丽和气派而忽视了图书馆本身的功能要求:面积过大而不能充分利用,走道过宽、空间过多造成实际使用面积“缩水”。读者利用图书馆有一定的时间性,在某一时段读者到馆较集中,倘若图书馆楼层过高,读者势必要依靠电梯上下。这样既浪费能源、耗费时间,又不利于读者活动,影响阅读效果:万一遇上意外事故,也不利于读者及时疏散。电子阅览室设在顶楼或底楼,由于底楼较潮湿,顶楼易漏水且夏季气温高,容易加速电子设备的毁损与老化。

3 走出“大”的迷失,注重内涵建设
我们既要有“争一流”的雄心壮志,更要有“争一流”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所谓脚踏实地的努力,就是要做实实在在的事,就是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要求科学地发展,而不能只做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 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我国一些高校校长就此作了反思。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温也就此谈了他的看法:中国大学的合并、扩招,在某种程度上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更好地发展。但是,“大规模”不应成为高校追求的目标。如果以规模论,耶鲁大学不能算是一个大学校,它只有1.1万名学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则只有学生2000余人,而我国一所中学的学生都可能不止2000人。但就是加州理工学院这所规模并不算大的大学,在世界著名的大学排行榜之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竟排在第一位,其原因之一在于“学术声誉”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占有25%的权重,而加州理工学院正是在这一方面卓越超群:他们有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际上,世界上有许多一流的大学规模都不大。剑桥大学也只有1.5万名学生,但它的研究生占五分之一。伦敦经济学院是一所5000多人的小学校,但它有5名诺贝尔奖得主,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水平、二是师资队伍水平、三是管理水平。
这说明,高校要真正“争一流”,就应重视“软件”的提升,重在内涵的发展,而决不可仅在数量规模上盲目地贪大求全。一流高校的本质特点不在大小,而在强。大而强,固然好;但如果大而弱,还不如小而强了。图书馆新馆建设同理,重在实用同时节约资源。
3.1应予修改的高校图书馆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
我们现行的评估指标体系是以藏书量、馆舍面积、阅览座位等固本管理为效益评价的。在21世纪的今天,评估指标体系理应转到以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服务范围、功能与效果等指标体系上来。电子资源的收藏,使得印刷型文献大大减少。虽然图书馆藏书的空间小了,但存储数字化信息的容量却越来越大,因而对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都与校园网相连。校园网为图书馆的信息输出架设了高速便捷的公路,如果说图书馆是装货的车,图书馆的资源就是车上的货。当前,无论是教室、办公室,还是实验室、阅览室甚至于学生宿舍,网络节点无所不在,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查到图书馆的全部资源信息。这是图书馆阅览室的延伸和图书馆服务的扩展。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固守实体图书馆的硬件指标了。
3.2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而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观是20世纪50年代后,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危机之后,人们经过反省和探索,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探讨的人类发展的一种新思路、新理论。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全书以“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篇文章概括了当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出路之所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组织所承认和接受,从而开辟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时代”’。作为人类精神文明标志的图书馆,理所当然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新馆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新馆的使用效果和发展的余地,并注意以下主要原则:
1)节约性原则
在建筑设计新图书馆时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光、自然风和自然力,保证图书馆的通风和换气;要节约土地资源;要考虑到图书馆文献资源及电子资源的保管;要考虑到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保证在最短的时间疏散读者;要保证图书馆的所有资源能防晒、防霉、防虫、防湿等。作为高校图书馆,除了要体现2l世纪的时代特色、人文特色,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更要考虑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与图书馆建设的可协调发展。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融先进技术与精美高雅为一体的艺术,是使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发挥到最大限度并相辅相成的艺术[8]。图书馆建筑指标的规范有利于评价图书馆的节约和实用。图书馆建筑指标有:楼层以3~5层为宜;柱网以7.5mX7.5m较为理想;层高以3.6m~4m之间为好:荷载统一在500~700kg之间以满足藏阅结合的需要:阅览和藏书占馆舍总面积的70%左右[9]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