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乒乓球比赛心理干预问题(一)
详细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乒乓球运动是高校学生非常喜爱的球类项目之一。但其场地小、节奏快、打法类型多、旋转变化不易预测、观众集中等现象,使多数学生在赛前和比赛期间发生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一,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和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发挥较高的水平,能很好的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其二,则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形成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导致平常练得苦,比赛效果不理想,由于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让学生通过乒乓球比赛达到心理健康,是乒乓球教学要重视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采取理论与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为文献调研、心理测量、教学试验、比赛检验、数理统计等。实验前后分别测试实验对象在乒乓球比赛中的情绪反应。
2.实验对象。开封教育学院体育系02、03、04级体育系五年制专业学生;河南大学02、03、04级体育选修学生;河南省医药学校04、05级体育俱乐部学生。合计样本数量437人,样本有专业、半专业和业余,基本做到样本量齐全。
三、实验的理论依据与目的
1.理论依据是实验研究的基础。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整理出与促进大学生在乒乓球比赛紧密联系的三种心理机制:其一,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其二,社会交往理论促进心理健康学说。其三,分散注意理论促进心理健康学说。通过梳理与分析,以上几种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学说有着充分的科学道理。
2.教学实验的目的。根据具体的心理活动设计心理目标,是这一研究的基本目的:一是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的大学生。二是整体的研究要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单一学科实践,转向“为了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生态型的实验研究。三是大学生的心理是生物、社会、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此项研究的结构应是德、智、美与比赛的有机结合;还要把推动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和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寻找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