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趋势(一)

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趋势(一)

详细内容

摘要:基于对人性的全面认识,西方人格心理研究出现了新的范式:生物学范式,进化论范式,社会一一认知范式。与此同时,传统的范式也有了新进展,趋于综合化、多元化。西方人格心理研究在对人性透彻的审视的前提下,呈现新趋势:把人格置于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中研究;方法上改采多元取向;理论上鼓励百花齐放;整合社会文化因素。

关键词:人格心理;新进展;新趋势;人性

西方人格心理研究因为其研究对象直接指向人类心理的最底层――人性而备受关注,目前,正处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在对人性的深入剖析的前提下,西方人格心理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新进展

纵观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历史进展,不难看出其中都蕴涵着研究者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或假设,即“有什么样的人的本质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格理论与之相适应”。当代人格心理的研究就其本质而言,也是在研究者的人性观的假设下进行,采取一定的人格研究方法方式,影响到其研究取向及理论建构的。

但是,当代人格心理研究的人性观前提更趋向于综合化、系统化,因而人格心理研究也随之有了新的进展。

( 一 ) 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新范式

1 .人格生物学范式及进化心理学。基于这样的人性认识:承认先天的生物学因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环境的影响在人格形成中有更大的作用,而它们的影响必须通过体现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来体现,人格心理研究不再针对遗传是否决定了部分人格展开争论,而是在遗传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人格上展开探讨,即人格研究的生物学取向颇为流行。同时,行为遗传学、进化心理学对人格研究的较大影响,使人格研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展开了更为精细的钻研。由此,形成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新范式――人格生物学范式及进化心理学。

(1) 人格生物学范式。近年来,随着生物科学尤其是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进展,人格研究的生物学取向又有流行之势。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对人格与神经、生理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之间的关系的探索上取得了重大的收获。 Cloninger(1987) 研究发现,多巴胺与人的趋向机制相联系,人的外倾、冲动性以及感觉寻求与多巴胺有密切相关。 pop . (1994) 研究发现,荷尔蒙的含量与攻击和暴力行为联系密切。与此同时,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也备受关注,其研究目的是要分析在人格特质的全部个体差异中,能够分别用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的程度。 Rushton & Eysenck 等 (1986) 通过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 Rowe(1987) 通过对收养双生子的研究,来解释遗传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及差异.更有新近研究结果显示,人的许多复杂的社会行为是由基因甚至是简单的基因决定的。 Benjamin 等 (1996) , Ebstein 等 (1996) 已初步发现了与追求新异刺激相联系的基因。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使得“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观点得到了证实,“为‘人一情境'的争论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

(2) 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是运用进化生物学整合心理学的一种尝试,把适应作为解释心理现象的重要概念,把心理学纳入更广泛的知识体系中。 Buss(1991) 提出了进化人格理论, l995 年发表《进化心理学:心理科学的一种新范式》,认为进化心理学的目的是用进化的观点来理解人类心理或大脑的机制;认为外显的行为需要潜在的心理机制;通过自然选择的进化是惟一能够产生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过程。 Jerome(1990) 发表《进化心理人类学》,认为不应该把进化心理学和行为遗传学相混淆,后者是在遗传差异的基础上寻找理解个体间的行为差异和相似之处。进化心理学集中在什么是物种普遍所有的“心理器官”或心理过程方面,它们被认为是进化形成的对以前环境的适应。进化心理学强调“过去是了解现在的关键”,要充分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进化心理学把自然选择和适应作为心理起源和作用的重要概念,加深了对人性和心理的认识,对心理现象的理解和探索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2 .社会认知范式。对人性中的理性作用的强调,使得人格研究更突出认知因素,加之信息加工方法的借用和脑科学的兴起,“用认知理论去理解人格,这是心理学一个更大的发展趋势。”这造就了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的另一新的范式――社会――认知范式。社会 ―― 认知理论将认知心理过程及人格心理特征有机地整合在人格系统之中,认为,人是可以认知的社会的人,认知过程是理解复杂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的一把钥匙。 Ban―dura(1989) 的社会 ―― 认知理论把自我系统的发展描述为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Mischel(1995) 的认知 ―― 情感系统理论对情境、人格倾向、动因和人格结构一致性进行探讨,认为人们遇到的世界会与人格系统中的复杂的认知――情感单元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人的行为。社会认知范式对社会世界中的情境、人、情境中的人的社会认知展开研究,以此来寻求社会――认知范式的整合。

( 二 ) 西方人格心理研究经典范式的新进展

对人的复杂性、差异性的认识,使得对人格的研究已不是热衷于探讨抽象的人格,而是在更为具体的情境中探讨具体的问题,人格心理研究的经典范式有了新进展,更趋于综合化、具体化。

1 .心理分析范式。心理分析范式已由思辨进化为实证的研究领域。如关于焦虑的研究, Flued 以思辨方式强调无意识的源头的重要性,而近来的心理分析研究则通过实验研究把重点放在人们为了降低或消除焦虑而作出的有意识的努力上。 Folkman & Lazaras(1985) 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应对焦虑的策略, Billings & Moon(1984) 研究了焦虑应对策略的效果。关于无意识的认识,尽管各派人格理论家对人格的描述和解释存在很大区别,但现都承认,“意识外的想法对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至少有一些行为受意识外想法的影响。同时, Flued 的心理分析理论由于预示了当前认知的平行分类加工模型,精神分析也开始受到认知心理学迟来的信任。

2 .特质范式。人与情境在个体行为中的作用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这一时期,关于"人一情境"的争论趋于平息,行为是特质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的观点取得了共识。人们开始综合实验法、自然观察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方法去研究人格特质,在人格结构模型的建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Mrae & Costa(1986) 等提出 “ 大五 ” 模型, Tellegen & Waller 提出“大七”人格模型, Saucier(1999) 讲一步提出了构成“大五”的十八个子成分。“除了‘大五'、‘大七,的提出之外, Mischel & Shoda(1998) 还力图用一个框架来整合人格结构和人格过程”。同时,逐渐兴起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还力图找到特定特质对应的特定基因。 Leohlin 等人 (1998) 从遗传因素、共同环境和不同环境三个量度上检验人格特质个体差异。人格特质的研究已广泛渗入到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