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谈青少年是非心的培养策略(一)

谈青少年是非心的培养策略(一)

详细内容

作者:燕良轼刘丽君苗艳敏

  论文关键词:是非心现实意义培养策略
  论文摘要:是非心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的部分,具有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是非心是道德认识的主要成分,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的基础。可以通过讨论会、授课、榜样示范、角色扮演、树立良好的风气及反省来培养青少年的是非心。
  当前,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把一些讲究卫生的同学讽刺成有“洁癖”,把节俭的人说成是吝啬鬼,生活随便、反叛社会的人却被奉为有个性。社会交往中以能通过不良渠道获利为荣,就业选择中以从事一些脏累的工作为耻。一些被地方及人民群众公认的丑恶行径却反被当成是有能力、善开拓、勇创新的典范,甚至更离谱的是28岁的北京青年杨佳连杀六名警员,重伤五人,我们很多网友还声称其为“义士”、“杨大侠”。这种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所以对青少年进行是非观教育迫在眉睫。
  一、是非心及其内涵
  是非心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从16岁之后就会形成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准,即对人或事是非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其所处社会制度下的法律规定。因社会法律制度正在发展健全的过程当中,还需要有道德意识水平的掺入,因此,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后习俗水平的第二个阶段,即人们基于尊重人权平等、人性的尊严、相互信任等普遍的道德准则来判断是非。“汶川大地震”中作为人民教师的范美忠不顾及学生的安危,只身跑出教室,我们权且可以说人有求生的本能,但范美忠事后还说“即使老母在里面,他也不会管。”对于这种行为法律不能给予严惩,但却遭到了大家的非议和抨击,称其为“范跑跑”。
  二、是非心的现实意义
  1.是非心是道德认识的主要成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现象、道德关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经验的积累、道德价值概念的形成、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等。孟子通过“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道出了是非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认识。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变。”由此可以看出,是非心作为先天原则,不仅表现为“知是知非”或“知善知恶”,还表现在“好善恶恶”;既是道德理性原则,又是道德情感原则。是非心不仅指示我们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而且使我们“好”所是而“恶”所非,它反映了是非心是道德认识的主要成分。
  那么道德认识是怎么发展的呢?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朔我也,我固有之也。”即人们天生就具有四德,但只是萌芽而已,而这四德的完善则需要后天的“扩充”。所以孟子才会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良知虽生而有之,但需要教育的扩充,这与皮亚杰的理论不谋而合。皮亚杰认为道德认识包括三个过程,即前道德阶段(出生一3岁);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岁);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大约在7―12岁)。而青少年的道德正是从他律转向自律,虽有规律,也有时间限制,虽然这个规律是不能打破的,但是时间速率是可以更改的,通过教育可以加快青少年道德他律向自律的进展速度。
  2.是非心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心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它的主要内容是道德原则、道德理念,体现为内心的信念和感情的东西;它是这种信念和感情在意识中的统一。根据孟子的观点:构成良心的有恻隐、羞恶、是非和辞让心。是非心是对善恶、黑白、曲直所抱的正义、公平态度也是对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一种检查。恻隐心指的是同情心,是对他人的痛苦所抱的切肤之感。羞恶心,是对同情心的积极补充。它是同情与善恶的正确结合,它同情“真”又憎恨“假”,感情上支持的东西,必定是理智上肯定的东西“。辞让心,是指对大事要讲原则,对小事要谦和忍让,在非原则性的小事上求大同存小异。由此可见,同情心、羞恶心、是非心和辞让心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它们四者相辅相成,人们才会形成良心,继而形成高尚的品德。
  良心中的是非心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它在道德范围内的求实之心。前不久议论纷纭的“华南虎事件”,很多网友在无任何利益的趋动下求证“华南虎照片”的真实性这就是有关良心中的求实之心。良心不允许歪曲事实,它的品格就像镜子,即使被摔成碎片也仍然反映着事情的本来面目。求实之心是良心中是非心的基础,也是良心的“底账”第二个层次是指经过道德判断后的秉公之心。这是一种良心的道德选择。求实之心所侧重的是“是还是不是”,而秉公之心所侧重的是“对还是不对”的同题。社会化的人或道德上成熟的人在复杂的或特殊的道德处境中绝不是也不可能简单机械地反映良心的“底账”,良心经过道德判断后会做出符合自己心愿的公正选择。
  3.是非心是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的基础。孟子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他指出了四德之中,仁、义是根本,礼、智服务于仁、义。
  智虽然屈居于仁、义之后,但正因为有智,才能使“事亲”、“从兄”见之名而守之固,不可动摇,所以说智是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的基础。另外,孟子认为人的“四端”要发展成为真正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行为,除了外在的环境作用外,还必须有较强的“居仁由已”的自律作用,即自己要有意识地增加自己的道德意识,如他所说“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所强调的也是道德行为取决于行为者内在的主动意识。
  也就是说行为者的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必须基于行为者的是非心的判断。再者,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先验的是非标准,也就是是非之心。他曾经对陈九川说过:“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之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判断与道德评价的体系,良知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因此是侧隐心、羞恶心、恭敬心产生的基础。
  三、是非心的培养
  1.父母和教师应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榜样。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德有句名言:“一个人所做,九十九个人学样。”他认为人们彼此模仿、学样促进了一种行为的风行,而一些风气可能会迷惑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班杜拉也强调模仿是某种社会行为的习得机制,认为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可以较快、较容易地获得某些社会行为方式[6]。根据上述心理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判断出一些是非不辨的现象是由于一些社会风气及模仿所致。班杜拉指出,模仿的可能性受示范者地位的影响,而青少年正是处于易模仿学习的关键期,所以老师、家长往往就成了他们模仿的对象,因此家长、老师要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榜样[7]。根据调查显示,到了青少年期,同伴关系占据了个体生活的一大块,尤其在周末,青少年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是与父母的两倍[8]。因此同伴对他们的影响会很大,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要善于引导青少年明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是非之心。
  2.利用课堂授课或者讨论会的形式促进青少年对是非的判断。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的顺序是固定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水平,所以通过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判别是非的能力。而学习国家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无疑是培养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的一个绝好途径,它规定了我们道德行为的基本规范,是我们辨别是非的大纲方向;再加上胡锦涛同志“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都是培养青少年是非心很好的教材。另外还可以通过讨论会的形式加强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即用柯尔伯格的认知冲突法。具体方法是先选择一个道德两难故事,让青少年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然后让道德发展水平相邻的青少年开展讨论,针对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促进青少年对是非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