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批评”充满人性魅力――抓住儿童心理,进行有效批评(一)
详细内容
[摘要]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一是利用评价增减效应。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先贬后褒效果更佳。二是利用无声批评。我们可以一声不响的扫视全班,让孩子感受到你批评的信号。三是采用幽默批评。让孩子在幽默的氛围中,产生更深的教育体会。四是看准时机,开展批评。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批评氛围,可以缓解学生因犯错误而导致的抵触心理,有利于学生克服缺点。
[关键词]增减原则 无声教育 幽默批评 宽松和谐
有人说,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小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意志和个性特征。但小学生自律能力差,自控能力差,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犯错是难免的,因而我们必须运用批评的方法,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行为、认识和态度。所以批评是老师教育孩子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批评教育对于学生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正确的批评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从心理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但是,我们在教育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批评是工作“艺术”而不是情绪“发泄”。
一、利用评价增减效应
美国教育学家阿伦森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了许多试验者,把他们分成4组,请研究者的助手分别对四组人进行测试。在每次的休息时间,助手就会到研究者的办公室汇报对其他被试者的的印象和评价。助手假装压低声音不让被试者听见,其实他们每次都能清楚地听到助手对自己的评价。
助手对被试者的评价分为四类:(1)肯定。让第一组被试者始终得到好的评价;(2)否定。对于第二组的被试者,助手自始至终都对他们持否定态度;(3)提高。对第三组的评价,前几次是否定的,后几次则由否定逐渐转向肯定;(4)降低。对第四组的评价,前几次是肯定的,后几次则从肯定逐渐转向否定。
然后,研究者分析所有被试者对助手的喜欢程度,并让他们在―10到+10的量表上表示出来。结果发现,对这名助手喜欢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组为+6.42,第二组为+2.52,第三组为+7.76,第四组为+0.87。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评价增减效应”实验。
这一实验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增减原则”:人们对原来否定自己而最终变得肯定自己的对象喜欢程度最高,明显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对象;而对于从肯定到否定的交往对象喜欢程度最低,大大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对象。
阿伦森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先贬后褒效果更佳,对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比单纯的批评学生更容易让人接受。在教育教学中细心观察,努力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断的提出肯定和表扬。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用“否定―肯定”的模式,来满足学生期望的发展曲线。尤其对于那些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通过说教的方式去辅导,解决问题的效果甚微,乃至完全不能解决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奖励递减”的方法,既可以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