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一)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 原因 措施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所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了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本文深入分析了“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克服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教育客体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在于通过其卓有成效的开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回顾党的历史,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都发挥了巨大威力,起到了生命线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问题,这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现象的存在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思想状况。因此,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逆反心理”现象,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及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围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开展的。而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是教育主客体之问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主客体双方要紧密结合,因为任何一方的配合不力,都会致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预期实效受到影响。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趋同是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价值认识、目标追求、实践指向也会发生偏离甚至完全的背离,从而使双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相对立的两极。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对立现象的被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冲突现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双方冲突的根本原因。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呢?对于“逆反心理”的界定,有的心理学家这么认为:“所谓逆反心理即是指教育客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背离教育主体期望目标的反向力量,从而阻碍态度转变的一种心理现象。”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所存在的“逆反心理”尤为严重。通过对受教育者所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逆反心理”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评价逆反。评价逆反主要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持相反性倾向。具体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对于教育者所奉行的价值观不予赞同,甚至认为陈旧过时,不屑一顾。如有的人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要求停留在原有的社会形态层面上,与当今社会实际格格不入,因而没必要遵从。
  2.情感逆反。情感逆反主要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在其工作中蕴涵、表现的情绪、情感倾向性的拒斥反感。这在现实工作中主要体现为受教育者厌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触,有意识的逃避、拒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一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太枯燥,太教条,因此想方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并且认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思路僵化,教条主义严重,是“马列主义老太太”或“马列主义老头子”。
  3.行为逆反。行为逆反主要指受教育者采取与教育者所要求相反的行为。这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无效性.即受教育者并未从实质上认同教育者,从而在实际行为中违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意愿。如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贯慢调“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但在实际工作中受教育者的玩忽职守、官僚主义现象屡禁不绝,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这些现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行为逆反”的显著体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受教育者所具有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新时期我们要想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人们具有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开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逆反心理”现象。而要想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就要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惟其如此,才能“对症下药”,真正从根本上克服“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过程、教育客体(受教育者)三要素构成的。如果要具体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就需对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进行反思。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逆反心理”的产生不仅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本身存在着问题,而且也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因素的原因。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性
  教育对象所具有的“逆反心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要反思教育对象所具有的“逆反心理”,就必须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进行反思。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具有低效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首先是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缺陷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缺陷性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僵化、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手段落后四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改革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趋于丰富多样.思想观念、价值导向也趋于多样化、多元化。与现实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思想观念变化相比而言.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给人的感觉是脱离实际、老套空洞、毫无新意。因此,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例如,个别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总是局限于书本,大讲革命先烈怎么样怎么样。而忽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例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现实载体,缺乏现实的说服力量。还有的教育工作者不顾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接受水平实际,将同一种教育内容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对所有教育对象进行共同的教育和灌输。最常见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对教育对象作思想政治工作,就以“共产主义”理想来做统一要求.根本不顾及受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实际。结果造成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如同“镜中花”、“水中月”,虽然看起来很美好,但是难以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生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不仅在于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标准的陈旧.也在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问题的脱离实际。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时间,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人们的思想领域。新的困惑和迷茫也随之产生。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同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同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苍白无力、缺乏认同感,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也因此而生。
  2.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法僵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一项对人的思想状况进行改造的工作,它客观上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作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些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灌输的教育方法。即不顾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实际。过分强调教育对象的无条件服从,在工作中采取“我说你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等单向的强制压服式灌输方法,结果造成了教育对象的对抗心理和对立情绪。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分强调灌输,使教育方法呈现僵化,难以使教育对象产生共鸣,发挥其所具有的自党性、能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实效。
  3.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对传统的社会思想体系产生了冲击,传统的社会思想体系面临着新思潮的质疑和冲击。在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尤为显得艰巨和复杂。这也在客观上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下大力气,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内在需求多动脑筋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全方位进行,多途径、多渠道、多方法同时渗透,以达到调动教育对象参与的积极性、改造的积极主动性的目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常常局限于做报告、听报告、写思想汇报等单调的形式,忽视了新时期受教育者思想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反而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4.教育手段的落后。
  现阶段,科技的发展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手段。如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网络的普及等,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但是,反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教育手段却陈旧落后。例如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多是采用读书读报、嘴讲手写等传统手段,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参与兴趣,从而诱发了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因素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格魅力
  心理学中的态度理论认为,在态度引导模式中,目标对象会不会接受传播的信息从而形成或转变相应的态度有很多因素其中.引导者的信赖度是最重要的原因。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在受教育者面前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才能令受教育者信服,达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注重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言行不一。口上说的是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从而丧失了人格魅力,严重影响了受教育者对其的信赖度,甚至激起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正确运用权威的能力、滥用权威。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运用权威力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矫正人们思想认识中的失误、偏差,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然而,我们所说的运用权威,主要还是依靠教育工作者人格的力量来取信于人。而不是将组织赋予的权威当作工具对受教育者进行压制。就现实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权威.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好坏。例如在实际工作中,某些教育工作者思想保守僵化,以权威自居,处处耍威风,摆架子,不尊重教育对象,对于教育对象一味要求无条件服从,听不进教育对象的只言片语.结果挫伤了受教育对象的情感,使其产生抵触和隔阂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的权威压制,也是造成受教育者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工作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水平的高低和工作能力的强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意识更为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然而,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重视不够.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精神不强,无意去探究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单调、内容空洞、方法简单、走过场等不足,致使其工作水平不高、工作能力较弱,工作效果不佳。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的因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1.教育对象受到社会心理定势的影响
  “所渭社会心理定势.就是指在过去的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认识当前社会现象起着控制性影响的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定势一经形成,就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支配作用,人们就会按照原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考虑问题,去开展实践活动。”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现实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信心,产生偏见,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会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假、大、空”不具有现实意义。正是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这样一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定势,使教育对象轻视、厌烦、抵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其产生逆反心理。
  2.教育对象的思想具有选择性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个体自我意识的逐步确立与发展.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心理趋向。特别是在现阶段.教育对象受到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渴望通过自己的自主选择确立与自己相适应的价值观。而长期以来,我们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向性很强,往往对于教育对象施加统一的标准。因而,当教育对象意识到自己的自主选择权利受到威胁、触动时,就也可能对教育者产生对抗甚至逆反心理。
  3.教育对象具有层次性
  不同的教育对象,其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具有层次性。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恰恰容易忽略这个问题.不注重分析、考虑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不特点,不同需求.在标准要求上笼统,在方式方法上单一雷同。这不仅未使教育活动达到预期实际效果,反而激起了教育对象的反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实际,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对其产生逆反心理。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成因的分析.在现阶段,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逆反心理,就要以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为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惟其如此,才能打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
  (一)理论结合实际,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不同的社会背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各不相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进行变革,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深入实际,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调研方式,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把握教育对象思想中所存在的疑惑以及问题.根据教育对象的要求更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树立与教育对象实际相适应的、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根据现阶段社会要求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实际.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理论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受众目标是针对社会主导阶层和高素质人群。2.一般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社会公众。因此又可以称之为公民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心理踺康教育等。3,具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各个单位、各个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紧围绕本单位、本组织的中心工作进行.切实处理单位、组织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