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心理的路径探讨(一)
详细内容
[摘要]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文章在界定和谐心理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和谐心理应是主体内部协调和外部和谐的健康心理,进而分析了当前大众心理“和谐困境”,探讨了构建和谐心理的路径。
[关键词]和谐心理;社会;路径;困境
一、和谐心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指标
社会主要是由人和自然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载体。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指的是社会生活和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和谐和安定。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就是心理和谐。和谐社会孕育着和谐心理。和谐心理造就着和谐社会。心理和谐是指导正确行为和表现的思想基础,社会心理整体是否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的影响。如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一样,和谐心理支配和调节着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社会全面和谐的局面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当前对和谐心理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所持。本文试从哲学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来界定其概念。意识形态可以说包括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等心理过程;而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和谐心理就是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引起的,个人内心世界的舒适和满足,包括人对于社会、人生、自然等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的统一协调,通过平衡心理、冷静思索、适度发泄、接受挑战、假定换位、谅解、豁达、乐观等心理活动方式,实现内心、人事、人际的和谐。这种和谐首先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人在处理事情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第三,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从哲学角度讲,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首要维度,是社会和谐的第一来源。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人的心理健康是正确审视当前矛盾、处理人际、人物关系的必需条件,没有良好的心理秩序和社会心态,就不可能有真正长久的、秩序良好的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不和谐的社会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人的心理不和谐的状态能够通过个体行动投影于社会空间,造成一定的行为事实和后续影响。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如果蔓延,则会引发公共政策信用危机、人际信任危机、价值信仰危机,直接危害社会安定,增加社会风险,妨碍社会发展。从一定意义而言,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和谐状态就是人的心态不和谐的集中反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个体心理问题及矛盾如果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社会群体和各类组织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因此正视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民众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当前社会大众心理所面临的“和谐困境”
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阶段突出表现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利益分化、道德失范、价值多元化等因素引发的社会心理失衡。就社会成员个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焦虑感加强、人际关系淡漠等。就社会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即以他人或其他群体为参照物形成的认为自身利益被侵占、被剥夺的一种心理感受)和社会歧视心理等。这些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可以说这是大众心理所面临的“和谐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冲突困境、公平困境和人文困境。
(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人们的利益观念空前增强以利益冲突为内核的社会矛盾也相应增加甚至激化。大众心理面临“冲突困境”。改革开放带来的是莫大的实惠和福祉,人们从得到的实惠中产生了进行改革的巨大动力,老百姓从实际出发追求的是实际利益,巨大的物质利益冲破了“精神第一”的迷雾,排除了“安贫乐道、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取向,人们要求富裕的愿望十分迫切。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贫富分化问题也日益严重,而这种贫富不均必然会诱发民众心理失衡。据2007社会蓝皮书显示,2006我国城乡居民实际可比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2004年的3.2倍扩大至2005年的3.3倍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最高省与最低省之比接近8倍,而上年仅为4.1倍。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已引起底层人群的心理失衡,他们开始对社会强烈不满。究其原因,一是人们心态上的问题,我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二是分配不公、机会不均等客观原因,如一些人靠手中权力搞腐败致富,靠钻政策和体制漏洞而谋得大利,靠垄断而获取超额利润,这些非法致富现象进一步加剧了中国民众的心理失衡。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会严重侵蚀社会进步的动力,显然也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社会公平、正义缺失诱发民众心理积怨。大众心理面临“公平困境”。由于体制的缺陷,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导致社会公平、正义严重缺失。一是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二是一些社会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工人,为改革发展所作贡献与应得之补偿不对等,其利益严重受损,正当权益得不到及时伸张和维护;三是不同部门、行业和群体之间的竞争机会不平等、竞争规则不公平,这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四是非法致富、行政垄断和干部腐败三大公害,引起民众心理积怨。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只有将“公平与正义”作为政府明确追求的目标,人们能够靠能力和贡献分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且有尊严地相处,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才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才有可能。
(三)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形态无障碍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大众心理面临“人文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已经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铁律和法则。在成功与失败的选择面前,利益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虽然“主旋律”的主流文化试图通过宣传来表达改变“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决心,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人们对金钱的攫取欲望和对世俗生活享乐的期待,几乎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而且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以大众传媒的形式消解着我们的传统。一些影视剧作品在消解和颠覆以往的伪政治化、伪崇高化生存的叙事后,并没有为生存找到超越性的意义,表现出的却是日常人伦关系的过分亲密和对消费文化的过分渲染,甚至不同程度上具有将某种前现代生存与后现代精神的负面因素集于一身的特征,从而缺乏真正现代的进取精神和价值追求。这些对正常文化秩序、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