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范式的意识研究:进路与发展前景(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在当今意识研究的自然科学化运动中,被视为21世纪智力革命前沿的认知科学, 已汇成为意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进路。认知科学范式的意识研究,引发了许多基础性理论问 题和研究技术方法上的重要进展,逐渐改变了传统意识研究的“虚无化、含糊化”的状态。 当前认知科学的理论范式正处于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之中,这有可能为意识心理学的理论创 新问题提供内生增长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难题。
关键词: 意识; 认知科学; 范式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ampaign of scientizing consciousne ss study,cognitivescience is regarded as the frontier of the 21st ?century intelligent revolution , which has bee the main orientation of consciousness psychology study. Consc iousness study as the pattern of cognitive science has encouraged many issues inbasic theory and leading advancements in research means and technology, gradual ly removing the state of “nothingness” and “obscurity” of traditional consci ousness study. The current violent transformation and steady reanization of t he theoretical pattern of consciousness science might offer a generative opportu nity f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consciousness psychology, and meanwhile facea dilemma of new advancement.
Key Words: consciousness; cognitive science; pattern
从认知心理学转向认知科学,是当代心理科学研究的又一次新的战略转移。认知科学作为一 门新兴的前沿交叉学科,不仅对新世纪的心理科学研究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当代人 文社会科学、计算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也发挥了思想先导与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 它已经被称作21世纪智力革命的前沿,成为当前西方国家科学发展战略计划中的“四大前沿 技术组成部分”。〔1〕在近10年来世界范围内所爆发的攻克意识难题的“文艺复 兴”运动中 ,认知科学也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认知科学先进的研究范式及其理论建树,不仅使人类对 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提供了知识技术和工程化的模拟支持。意识研究的认知科学 化,认知科学的意识研究化,已成为以自然科学途径研究意识问题的一个重要趋势。进入新 千年以来,认知科学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的新阶段。当前,认知理论正处 于分裂、重组和更新换代之中,出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的“认知科学研究形态”, 这必将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过去50年里,心理学的发展就是在外部影响下不 断更新的历史。信息加工理论、乔姆斯基语言学、生态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理论等,都为 人的思维提供了新颖的理论模型。”〔2〕因此,研究总结当代认知科学意识研究的 积极成果及其面临的问题,对于提升意识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 意义和应用前景。
一、 基于科学范式的意识研究:从认知心理学到认知科学
在当今意识研究的自然科学化运动取向中,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范式,已汇成为意识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进路。认知科学是现代心理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数学、语言学、人 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这门科学是关于智能实体与他们的环境相互 作用原理的跨界硬科学和技术研究,以“发现心智的表征和计算能力以及它们在人脑中的 结合和功能的表示”〔3〕,即研究广义认知问题的新科学领域。认知科学的兴起 和发展,标志着对以人类为中心的认知和智能活动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根本上讲,意识问题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边缘地位进入理论研究核心,并逐步奠定 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认知科学研究范式侧重从科学的观点 重新探讨意识问题,这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意识问题在近现代经历了十分曲 折 的研究历程。马克思说过,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4〕。在康德、黑格尔奠定的近代西方新哲学体系中,人类意识特别是理性意 识具有至高无上性。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总是有许多人在贬低人类的意识现象,而且这 种事件在多次重复上演”〔5〕。近代自然科学在经典物理学的影响之下很容易地否 定了人的意识心理问题。如赫胥黎所说,意识是虚构、毫无用处的生物机能,真正的科学工 作者不会理睬这种“完全没有任何能力影响工作”的生物功能。“科学家如今正处在一种陌 生的环境中:一方面,他们面对着自己意识的存在,另一方面,又绝对无法解释它。”?? 〔6〕同时,在物质科学 技术世界面前,精神和人的意识世界更显得脆弱和无能为力。而一向以研究意识为己任的哲 学和心理学长期以来又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现代西方哲学为摆脱笛卡尔身心二元分裂 难题和黑格尔的自我封闭的绝对意识理念困境,出现了一场终结意识的运动。心理学界有近 半个世纪的时间驱逐意识,以维护自身的科学形象。当然应该指出的是,学术界贬低意识现 象的历史悲剧的一再上演,也不是偶然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客观科学”的方法来 研究人的主观意识现象,因而导致了哲学和心理学界关于意识研究的通病――虚无化和含糊 化,自然也就削弱了意识研究的独特性,进而使人类对自身意识的科学理解最终陷入了 自我解体的困境。随着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运动的兴起,特别是现代社会 发展危机对人类意识的内在矛盾冲突问题,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意识在科学中的地位作用。近 10年 来,自然科学的主流研究已经明显地发生了调整和转变,即对于意识问题已经“不再‘是否 ’而是‘怎样’解决这个美妙而又有吸引力的问题,‘是否应该研究意识的年代已经过去’ ”〔7〕。因此,对人的心智意识问题的再发现研究,更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 来认知科学探讨的新焦点。
关于认知科学的发展,莱可夫等人在《体验哲学》(2002)一书中将之划分为第一代和 第二代这样两个演变阶段,认为第一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第二代认知科学发轫 于70年代。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第三代认知科学”这一概念。〔8〕崛起于20世纪 50年代的 认知心理学被视为认知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或第一代认知科学。西方许多学者将认知心理 学的出现,称之为“认知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性事件,而著名生理心理学家斯佩里则将认 知革命称之为“意识革命”。因为认知革命的兴起,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对意识问题研究的 重新回归。但是,认知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走过了一条间接、迂回的道路。 早期认知心理学研究者很少直接研究意识,有学者分析认为主要有 4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证主义的方法论预设;二是研究领域的零散性;三是计算功能主义 的影响;四是非本质主义的观点和副现象论假设的干扰,认为意识只不过是一种自动操作和 自动控制而已。〔9〕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认知心理学或第一代认知科学只是“ 走近意识”论域,而第二代的认知科学才可以说“走进意识”研究。
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运动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核心标志是联结主义理论范式的出现 。虽然学术界公认“认知科学”这一概念最早由鲍布罗和柯林斯(1975 )提出,而1975年 美国著名的斯隆基金会率先对认知科学给予资助和1977年《认知科学》杂志的创立,则被视 为认知科学这门学科正式诞生的制度化标志。1979年在加里福尼亚大学召开了第一届认知科 学会议。此后美国许多大学相继将认知科学列入研究生的高级学位课程培养计划之中。这一 时期的认知科学研究主要有联结主义、生态主义、知识化工程主义和行为进化主义这四条 途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直接将意识纳入自己的研究范畴中,如在第一届认 知科学会议上,著名计算机专家诺曼提出了“认知科学的12个课题”――信念系统、意识、 发展、感情、相互作用、语言、学习、记忆、知觉、性能、熟巧和思维。在阐述意识问题的 研究时,诺曼指出,“这个问题最早是威廉.詹姆斯于1890年就提倡了的。具体地向注意、 认知的控制或意图的建立等问题方面展开。最近进一步根据我们犯错误和意识的关系来分析 人类的过失,作为认知科学的现实题目,这点是引人注目的。无论如何,意识问题未解决的 部分是很多的,作为课题各方面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就这点说它是具有魅力的问题”?? 〔9〕。巴尔斯也指出,联结主义范式的出现为意识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 线。“神 经网络非常出色地模拟了某些意识现象,但对意识现象的大规模体系结构特性还没有反映出 来。前景应该是将神经网络与剧场模型结合起来,构建一个杂交式的结构体系。”〔10 〕第三代认知科学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哈娃德的观点,第三代认知科学的主要特征 是采用高科技脑成像技术和计算机神经模拟技术,阐释人的认知活动、心智能力与脑神经的 复杂关系,主要有神经影像学技术路线、心智主义路线、神经模块化主义和认知动力主义路 线,而认知动力主义汇成了新的研究潮流。早在90年代初期,老一辈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和 奈瑟等人便开始提出,应该反思如何重建和恢复认知革命的原貌问题。 布鲁纳提出要将 认知革命复归于“意义建构”。在1992年,认知科学界曾掀起了一场物理符号论与环境作用 论的争论。一批年轻学者向老一辈人工智能大师挑战,他们一方面试图保留认知主义的成 果,另一方面又希望超越物理符号系统范式,强调认知决定于环境,发生在个体与环境的交 互作用中,而不是简单地发生于每个人的头脑中,需要将符号系统放到意义世界中,这对于 说明心理状态是关键性的概念。新近出现的认知动力主义者也认为,认知信息加工的物理符 号论和联结主义,揭示的都是“计算的心灵”,而目前则要研究“经验的心灵”。为此,福 德等人指出,计算的心灵与经验的心灵,是人 的完整认知的两个方面。对于人来说,处于主导系统的是调节系统,认知系统则服务于调节 系统。只有把认知系统与人的本性、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人的认知 是“具体化的活动”。心智的本源来自身体的经验。在他们看来,目前 认知科学的研究重点是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概念是通过身体 、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并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11〕这种具身化 的认知动力主义观点已成为目前认知科学研究新的理论进路。
当前认知科学范式的不断转换及持续创新,不仅提高了人类对自己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推进了意识问题研究力度。长期以来,如何以客观的科学方法研 究主观意识现象,一直是困扰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难题。意识研究中最为核心的是寻找客观 感觉如何转化为主观知觉、意识问题,这就要求从研究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操作性的概念, 以超越“意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这一含糊的概念。在许多认知科学研究者看来,目前有三 条途径可以完成对意识问题的科学说明:一是使意识联系到脑活动过程;二是意识能够以信 息加工的概念加以描述;三是将意识作为一种实验变量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完全可以从意 识 的“觉知性”这一特点开展实证研究。因为人在清醒时,绝大多数心理活动自己能够“觉知 到” 。实验心理学的分离技术研究也表明,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控制意识与无意识的污染与分 离问题。为了进一步确立意识科学研究的地位,避免犯过去的低级错误,认知科学家塞尔指 出,需要建立一种新实在论的“意识的本体论定位”和新科学观。“今天,科学发现不能再 轻易地忽视意识的存在了,科学正处在范式的转型阶段,即争取把目前的范式进行延伸,以 吸收那些反常现象。”〔12〕进而有可能为意识这一极为困难的问题研究,建立起 一种新的理论范式。
二、 成就:认知科学对意识研究的实质性进展
当前认知科学研究者对意识问题探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从零散性研究逐步走向系统化探讨 、从“ 自上而下”的经验分析转向“自下而上”的实证研究。以认知神经科学为主要代表的主流研 究范式,试图在一个已经开拓过的研究框架中开展具体的精细研究,以便更为精确地回答人 “怎样意识”的活动过程。近10年来,认知科学对意识的许多重要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 研究,其中比较突出的实质性进展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 对意识概念的发展
在意识的概念问题上,认知科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理解方式。早期的认知科学研究者认为, 意识仅 是一种认识作用,它不代表心理活动的全部,只代表“知”的一方面。意识涉及知觉、注意 、记忆、表征、思维、语言等高级认知过程,其核心是“觉知,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 征”。觉知也是意识中最容易进行实验研究的对象。研究证明,无意识与情绪有关,意识与 认识有关。而第二三代的认知科学家们除了重视意识的认知系统功能之外,更强调意识的 意向性特质,提出对某物的意识就是意识的本质所在。“意识和意向性有一种本质的联系: 我们只有通过意识才能理解意向性。”〔13〕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是意向性的概念 。意向性 是意识朝向某一目标的指向,正是由于自我意识的这种意向性,才使得杂乱无章的经验纯化 。如果说意向性是意识的“指示器”,那么认知和觉知则是“显示器”。意识状态中绝大部 分重要的特征是“意向性”。
在意识研究的理论建设中,对意识的结构与机制的研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问题,这 有助于推进意识科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在意识的结构问题上,罗兰德斯等人认为,意识的独 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二元性结构,即意识具有对象(客观)和意动(活动)这样两种 经验。意识既是认识的合成物,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意识具有混合性结构特征 。可能是一种“大现象”或“机体的心灵”。夏龙也提出,从现象性的结构特征看,意识主 要的 现象性特征是:(1) 主观取向与客观取向;(2) 身体与精神;(3) 焦点意识与边缘意识 ;(4) 稳定与变化;(5) 表征与直觉;(6) 行为与中介。人的意识的主观现象具有重 复性、一致性和结构的稳定性。其虽然没有形式化的结构,但也可以从功能上划分为感觉存 在、心理觉察、反思或元认知这样一些子系统。
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作用机制问题,一些学者提出意识与无意识分属两个不同的认知子 系统,它们遵循着各自不同的加工模式,有着特定的神经机制与行为指标。从内隐记忆到外 显记忆之间的随机独立性和功能独立性特征中,也可以体现出这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的存在 证据。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种因果关系,就像白天与黑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 系一样,而有可能是一种“伴随性”关系。同时,人的意识不可能一次完成,人的意识世 界实际上正是这两个方面不停地相互作用形成的。意识是通向巨大的无意识心理的通路,其 中交织了“意识―无意识―意识”三位一体的心理流活动。
2? 意识理论模型的建构
意识科学研究最为值得关注的一个趋势是许多理论建模热潮的出现。有论者提出,“科学中 的模型主题再一次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中心。理论模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模型研究能够使得理论假设和实验设计获得一种比较稳定而严密的认识框架。认知科学的模 型方法对于从另一个侧面为从实验上彻底解决心身问题提供了可贵的参数。”〔14〕 目前在西方涌现出的意识理论模型中,主要有单因素模型、认知多重表征模型和心灵剧场模 型等“理想型”与“类比型”这样两种。
单因素模型是建立在认知神经科学的基础上的一种有影响的意识理论。沙赫特等人根据临床 上“盲视症”等患者表现出认知功能上的分离症状,提出人的意识活动具有模块化与一体化 性质。也就是说,在人脑中不存在具有两个分开的意识系统,人的意识无法同时进行许多不 同的思考。对于正常人而言,体验到的只能是一个单独的意识,虽然意识可以模糊地觉知许 多事情,但是,在任何一个时刻只能集中于一件特定的事。“进化已经给予我们一个单轨的 心 理,同时有许多无意识事件发生,但是只能有一个意识流在进行。”〔15〕这一模型 的优点在于比较好地揭示了人类认知资源的有限合理性功能。因为真正的意识经验就是一种 使人类认识到自身有限性的经验。同时,将有限性概念引入意识研究中也有积极的意义。有 限的容量便可以进行度量或测量,可以建立模型,即可以进行实证研究。
认知多重表征模型强调了意识的综合作用机制。表征是传统认知心理学的一大核心概念。现 代认知科学建立的意识表征理论模型,经历了一个从计算表征、语言表征到知识表征、意识 表征和神经表征这样的演进过程。杰克多夫等学者的意识多重表征理论则综合了这些内容。 认为意识水平有三个层次:一是最初阶的表征,属于前意识性的,由神经生物系统的同步激 活来支配;二是中阶表征层次,属于意识的层次,由人的认知觉察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来操 作;第三是最抽象的表征层次,涉及倾向主义和高阶觉察的内容,按照语义主义的规则来运 行。中阶水平的表征所体现出意识的状态最为明显,而在初阶和高阶的表征层次有意识的成 分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