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健词:逆反心理 青年学生 不良因素
论文摘要:通过了解青年学生成长进步中的心理砚象来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便及时来取有效的措施来通免或减小固逆心理而产生的危容。
引语:青年学生大多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经不起太多的挫折打击。在家经常和父母赌气,对父母的教海不屑一顾,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在学校又对老师的教导产生叛逆,不服从老师的管教。长此以往,影响了身心健康、学习成绩,而且对个体成长也不利。为了避免或减小这种危害性,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调适的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我将就此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1.认识逆反心理的“知、情、意”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另一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三者是辨证统一的,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关系,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对我们寻找途径,调适逆反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
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大体上可概括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2.1主观因素
人是逆反心理产生的主体,人的因素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大致可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2.l.1生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人脑中进行的,而人脑由成百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组成,随着脑机能越来越发达,判断分析的能力也不断增强,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但是有些家长没能及时的意识到这点,对干青年学生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年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当然,大量事实证明,生理因素对心理活动的影响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2.1.2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之所以不起决定性作用是因为生理上的任何不良反应必须要经过心理活动的转化才能表现为逆反心理,可见心理活动的重要性,青年学生的心理活动发展往往不平衡,崖要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意志的发展先干认知的发展。在认知问题上,又容易出现非理性的认识。同时,由干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此外,强烈的好奇心也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因素,当某事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