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一)

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一)

详细内容

[摘 要]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真正暴露自己的问题,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所以,研究大学生上网心理和网络行为,是网络时代保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旨在倡导网络文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端正上网动机。
  [关键词]网络心理 高校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上信息流量的急剧增加,网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作为新鲜事物的引领者和追随者的大学生的加入。近年来有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网络,并且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和应用,而且随着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一比例还将逐渐增加。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上心理教育因其极强的平等性、保密性、隐蔽性、快捷性及实时性,可以消除来访者在面对面咨询时产生的各种顾虑,“使得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网络真正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隐私”,暴露自己的问题,从而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及处理。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探索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形成分析
  
  伴随着网络生活的渐行渐近,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大学生这个高认知能力但心理相对脆弱的群体中,一种新的疾病――网络成瘾(Inter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正悄悄的蔓延开来。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综合症的10条标准:(1)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燥不安;(5)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6)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7)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8)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9)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10)下网后有疏离、失落感。目前认为,上述10种情况一年间只要有过5种以上,便可判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对大学生而言,由于学习能力较差或成绩不好容易导致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而网络成瘾又加重了他们的学业不良及其他情绪或社会适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