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试析作者一稿多投的心理分析(一)

试析作者一稿多投的心理分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作者 一稿多投 心理分析
  论文摘要:目前,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上出现的浮躁现象也悄然渗透到学术界,一稿多投现象的频须出现正是学术浮躁的表现形式之一。部分作者在投稿时,抱着追名逐矛小。理、侥幸冒险心理、广种博收心理,敝帚自珍心理急于求成心理,否定逆反心理、无可奈何心理,使一稿多投现象在报刊界大量存在,并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在法定或约定禁投期间,或者在期限以外获知自己作品已经发表而将同一作品或改头换面投向多家报刊社以供使用的行为。目前,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上出现的浮躁现象也悄然渗透到学术界,一稿多投现象的频频出现正是学术浮躁的表现形式之一。计算机,打印机,网络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出版业兴旺发达,同时也给一稿多投带来了便利,致使一稿多投现象比较普遍,而且越来越复杂。从法律的意义上讲,“一稿多投”不仅侵害编辑,出版者的专有使用权,浪费珍贵的版面资源,助长个别作者对发表权的滥用,而且对我国的文化事业造成了不良影响。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人们众说纷纭,有指责作者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指责出版者不守规范的,也有归咎双方不依法行事的。谁是谁非,众说纷纭,但一稿多投始作俑者是作者的主观行为,其性质是欺骗。人们的行为总是伴随着相应的心理过程的,是一定心理活动的结果。为有效地遏制作者一稿多投现象的发生,有必要对作者一稿多投的心理进行深人的剖析。
  1.追名逐利心理
受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作者一稿多投追求名利的心理占了主流。从“名”上讲:看到自己名字在报刊上频频亮相、为众人倾慕,这既扩大了自己的知名度,又满足了个人的虚荣心。当某些作者收到不付稿酬或索要版面费的通知时,仍能潇洒应允,可见其求名目的之切。而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又给这个“名”套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通过这个“名”,作者可以获得“名”以外的更为丰厚的收获,比如你的成就多、知名度大,那么你可能被委以重任或被优先考虑,于是“名”的效应大放光彩。从“利”上讲:就是为了“钱”。直接的‘利’是一稿多投可以获得多重稿酬。间接的“利”是以此为“资本”可以获得稿酬以外的更为丰厚的收益。这些人的行为确实在污染着文化这块圣土。从一定意义上,他们就不配被称为“作者”。
  2.侥幸冒险心理
从动机心理学上讲,人的行为是内部动机推动的结果。但是动机与行为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同一行为可以出自不同的动机,一种行为也可能由多种动机支配。161对一稿多投存浇幸心理的人来说,他们一般知道一稿多投并不是一种光彩的行为,也担心有被曝光、封杀的危险。但是,一些人一稿多投的“漏网”成功、一些出版单位对一稿多投的无奈态度以及力度不够的惩罚,这又减少了作者的担心,增强了其一稿多投的信心。加上目前,报刊种类的众多,报刊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沟通,客观上又增加了一稿多投“成功”的概率。一些作者就通过控制稿件投向、流量,试图达到既一稿多用而又无人知晓的效果。
  3.广种博收心理
作者的作品多是有感而发,或对自己熟悉、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的结果,很少是为报刊的特约而写。对于作品适宜哪些报刊的需要、达到了哪些报刊的质量要求,一些作者心理没有底数。尤其是初涉写作者,本身就感觉自己写作水平低,对自己作品能否得以发表信心不足。而报刊的投稿须知一般过于简单笼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作者投稿时的白信心。为此作者抱着“广种薄收”的心理向多家出版单位投稿,目的是能够抓住一个或几个发表的机会。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出版单位与作者感情太疏远,或麻木不仁地对待来稿,很少与作者联系,使作者的稿件寄往编辑部后有石沉大海之感,为求保险作者才不得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