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重庆市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一)

重庆市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农村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巫溪县这个集贫困山区、三峡库区、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地等多重身份为一体的地区作为对象,选取470名儿童(留守儿童)以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对当地留守儿童家长和老师的访谈,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儿童。重庆市巫溪县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国家级贫困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该县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020人,占儿童总数的6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63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2009年7月,我们以共青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在重庆市巫溪县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巫溪县留守儿童,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间插对一些特殊事例的访谈。我们在巫溪县城厢镇、凤凰镇、宁厂镇、文峰镇、徐家镇、白鹿镇、田坝乡、大河乡、中岗乡、土城乡等乡镇随机抽取20-2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抽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7%。同时,为获得比较效果,我们在各乡镇等量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进行相同问卷的调查2,共获得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被调查儿童年龄为6―14岁,其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所占百分比基本相同。
本次调查采用美国Derogatis.L.R.在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1、没有(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很轻(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有一定影响。4、偏重(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
二、结果
(一)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在236份留守儿童的问卷中,至少有一项因子标准分≥3的78人3,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3.1%。检出率排名前5位依次为恐怖>偏执>其它>强迫>敌意,分别为23.3%、19.5%、16.1%、15.3%、13.6%。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巫溪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尤其在强迫症状(前者1.90±0.52,后者1.61±0.54)和敌意(前者1.75±0.55,后者1.47±0.48)、其他(前者1.67±0.33,后者1.38±0.45)等因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尤其明显。
(三)留守儿童SCL-90阳性项目分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在强迫症状、敌意和其他方面尤为突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将近一半的儿童感到前途没有希望,以及不少儿童会感到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感到害怕,感到孤独等。
三、讨论
此次调查中所发现的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3.1%,远远高于全国青少年行为检出率4%,虽然这中间自然有研究方法和标准不一造成的误差,一个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该地区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