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心理学类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一)

详细内容

学校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良好心理素质为中介,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方向。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同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1999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有关省市和大学进行研究与实验,2000年在上海、2001年在贵阳分别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课题研讨会,目前《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初稿已经形成。所有这些,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目前,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由大学、教科研心理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科研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北京市教委2001年6月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就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与内容、对象与途径、队伍与管理、考核与评估等作了明确规定。辽宁省2001年7月下发了《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城市中小学要全面开展此项工作,2003年秋季,农村中小学要全面展开此项工作。天津市教育局制定了《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发展纲要》和《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规划》,作为指导天津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要求上海各区县教育局1999年有20%的学校,2000年增加到35%的学校,2001年增加到60%的学校要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河北石家庄市要求该市到2002年,农村四分之一学校,城市四分之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学校、教师认识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五个一工程”(一份小报、一个信箱、一个环境、一个电话和一个诊室),更多的学校是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设立心理信箱。一些学校还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了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接受培训,积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并以此来推进工作。北京市中关村一小自1996年建立心理咨询室以来,一直定时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开放,取得很好的效果。北京信息管理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为龙头,推动了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天津市第一中学则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四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后进生转化的突破口。

(四)师资培训工作受到重视

许多省、市、地区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组织专家编撰教师培训用书,参加有关高校举办的心理健康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制定中小学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上海市组织了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辽宁省编写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教师用书,作为该省继续教育培训的教材,授课时数为20课时。天津市规定专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持证上岗,目前正在制定后三年培训计划。北京市正在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并为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设“心理辅导主任”岗位,纳入教师编制,对于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经过半年培训,合格上岗,争取每校3―5名。陕西省在2001年5月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成都市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面的培训与教师的继续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石家庄市2001年下半年成立了五个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即每区成立一个,每区包括三至四个县,以加大普及力度,并就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培训指导。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如有人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的论文作者所在地进行了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山东、山西较多,陕西、西藏、海南、江西较少;少数民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而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则比较落后。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并有机地融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的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笔者从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在我们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不到学生总数的1%。这就是说,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倾向。有人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受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忽视了小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没有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