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电视特区”阐释(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本文从西部电视业以及文化产业的角度提出“西部电视特区”的概念,并分别从西方非均衡发展理论以及经济特区和行政特区对其做了学理层面的渊源阐释。
【关键词】:西部电视特区 文化产业 西方非均衡发展理论 经济特区 行政特区
西部丰富而深厚的文化资源,是西部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更是西部电视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但由于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自然环境恶劣等问题,以及西部电视的发展在全国电视业迅猛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环境中遭遇冲击,使得西部电视的资源优势难以发挥。电视业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制订战略的依据不仅包括本国(地区)据以发展的各项因素和国际背景及世界传媒业业已形成的格局与发展潮流,还必须有一套从内外部与之相适应并且是互相适应的战略与文化价值观。在理论分析和对策研究过程中,除了考虑国内传媒业的竞争外,还必须考虑国际环境下西部电视的生存空间。西部电视的“自然(特别是地缘条件)、经济、价值观等弱自增长条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正如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储蓄之于收入或高利率对投资产生抑制之于原有投资乘数效应的漏损效应” ①。通过对西部电视发展之路的探寻,我们认为,不论从西部电视自身的发展,还是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角度,建立“西部电视特区”,进行更加宏观的彻底的改革尝试,不但是一条具有突破性与可行性的基本思路,而且是西部电视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的必要举措。
一、概念阐释
面对国家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精神创新的时代,西部文化建设也要走创新之路。西部文化不能在抱残守缺中陶醉,不能守着陈年老店苟延,而要在创新中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电视业无疑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因此西部电视业需要解除观念上的束缚,需要创新性的思路,需要借鉴经济领域成功的发展经验,像当年建立经济特区一样,建立“西部电视特区”。
“西部电视特区”,旨在为探索中国广播电视业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新道路,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搭建一实验平台。其实质就在于:在承认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制约作用前提下,摒弃庸俗、片面的经济决定论,通过理念、体制方面的变革和资源的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在体制上政策上市场培育上得到的更多优惠政策以及一系列配套改革,使西部能够逐步发展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传媒区域扩张需要制度保障。西方媒介通过不停地跨区域、跨媒体、跨行业的扩张,才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与政府随着社会、产业的发展不断修正、补充法律、扶持传媒扩张有直接关系。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分别颁布法律,取消了对广电领域的国营垄断,从而催生了媒介私有化、集中化的浪潮。而1996年美国新的电信法的出台,为传媒企业尤其是广电集团的兼并和扩张提供了法律依据,引发了传媒领域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的浪潮,以至产生了像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这样的媒介巨人。西部电视特区即希望依靠国家行政力量克服现行我国媒介制度结构的矛盾,将西部电视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给与相应的地位,依靠西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将西部电视业发展为西部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以此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电视业的全面发展。
二、渊源阐释
在全国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撒胡椒面”式的投资使西部电视发展难以获得有效推动。由经济特区的启示和行政特区的示范作用,我们提出建立“西部电视特区”。西部电视特区的理论设想渊于西方经济学家的“非均衡理论”。 特区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一个“特”字上,特殊的政策,特殊的规则,特殊的办事效率,使特区由此实现跨越式的腾飞。“西部电视特区”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特区”,在现实操作中,之前先行一步的“经济特区”和“政治特区(特别行政区)”的成功经验为“电视特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1、理论渊源――西方的非均衡发展理论
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针对均衡发展战略提出的,其代表人物是赫希曼、辛格、罗斯托等。与古典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均衡”观点相反,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辛格、罗斯托等均主张不平衡增长②。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地区)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和资源,平衡增长是不现实的,投资只能有选择地在若干部门进行,其它部门通过利用这些部门投资带来的外部经济而逐步得到发展。赫希曼认为,发展的历程好比一条“不均衡”的链条,从主导部门通向其它部门,从一个产业通向另一个产业。经济发展通常类似踩跷板的推进形式,从原有的非均衡走向新的非均衡。因此,发展政策不是取消而是维持紧张、不成比例和非均衡。不发达地区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是采取精心设计的不平衡增长战略,首先选择若干重点战略部门、区域投资,当这些部门投资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时,就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1957年,迈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模型也对“稳定”、“均衡”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经济不发达是一个循环累积的过程。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生产要素高密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则会使生产要素向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流效应的作用却是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但是,回流效应和扩展效应在落后地区的作用是不均等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区域发展存在两个相关关系:同富国相比,穷国国内的地区不平衡要大得多,富国的地区不平衡在缩小,而穷国的不平衡在扩大。这两个相关关系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个国家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扩展效应就越强,反之亦然。迈达尔还指出,一个已经陷入恶性循环的地区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经济起飞的。区际贸易、资本流动、移民等经济运动虽可促进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反过来对不发达地区产生强烈的“回流”效应。价值规律的作用,比较效益的驱动,使各种生产要素以不同的形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而扩大区际发展的不均衡,亦即:区域经济增长中总体效率和空间平等不可能兼容。要改变这种情况,缩小地区差别,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国家的干预,通过种种政策手段使区域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目的地发展。
国内区域经济学界自改革开放以来,将赫希曼、辛格、罗斯托等的非均衡发展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内涵不同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开发模式,如“梯度推移论”、“差异协调发展论”、“点一轴开发论”、“优区位开发论“等等。这些理论对我国特定时段的区域开发战略起了重大指导作用。非均衡开发模式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富帮后富思想,先沿海后内地战略及“三步走”目标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内涵。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经济发展布局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西部电视特区”的思路更是直接来源于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及其“经济特区”、 “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思想。所谓非均衡发展战略,具体应用于操作层面是指区域内某一地区由于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等而以快于其他地区的速度发展,成为该地区经济的增长极,并通过点――轴渐进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非均衡发展战略发展西部电视业的主要思路是先对西部部分地区在投资、开放和优惠政策上实行倾斜,以此促进其先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电视业发展,将西部电视业发展为西部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以此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西部电视尚处于欠发达阶段,发展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短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资源的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区位优势。我们认为,可以在整个西部地区或在西部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地区进行改革试验,给予这些地区特殊的电视产业政策、灵活的管理措施和灵活的电视管理体制,以此推动地区电视业的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