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引导艺术论 (二)(一)
详细内容
(五)树立典型,倡导正向舆论
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一文中揭示了典型化的含义,他认为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是“最充满的形象显现”。新闻传播所以需要典型报道既不在于时代需要树立什么“样板”的皮相之谈,也不是出于学习典型经验的一隅之论,而是人类感知世界、把握世界必须经历概括“典型”的认识道路。人类只能通过个别认识一般,通过个性感悟共性,通过了解个别事例的性质与特征对同一类事物形成大体一致的意见。这正是新闻报道引导舆论的奥秘。
典型报道的普遍意义,正是由于它引导人们对一个事件的认识而形成对大量同类事物的正确意见,从而激发人们去赞扬、支持一切先进人物正义事业,批评、消灭一切丑类和非正义的事业。这种放大舆论指向的机能只有通过报道典型才能奏效,才容易感动广大群众的意向、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扩大典型意向的适用范围。新闻指导舆论,一刻也离不开典型报道,即用典型事例暗示一种意见的正确性,引导人们在大范围内对同类事例形成广泛的共性认识。
(六)加强理论引导 强化理论引导
重视理论上的灌输,从理性思维上加深认识,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根本和灵魂。实践证明,强化理论引导工作,能有效地克服舆论引导上深度和力度不足的问题。
强化理论引导,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加以把握:第一个层次是要重视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按照邓小平同志“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指示精神,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一批文章选题,组织力量写作,有计划地发表,始终保持理论宣传的气候;第二个层次是加强言论。言论宜多不能滥,质量宜高不能低。言论的立意要高,主题要尖,题目要窄,针对性要强;第三层是重视版面语言,要将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全面、充分地体现在整个报纸版面上。要从理论引导的高度,把这项工作认真抓好。
某些牵涉重大政策的理论出现分歧而一时得不出结论时,为了避免思想混乱,浪费时间,邓小平同志主张在新闻媒介上不要争论这类问题。他说:“我们的政策是允许看。”“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一个“允许看”,一个“不争论”,看起来很简单,但它保证了社会在稳态中前进,赢得了时间。小平同志的这个发明的确是一种把握舆论导向的艺术。
二、舆论引导主体的素质培养艺术
(一)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哲学修养和道德修养
穆青同志曾讲过一段感人至深的话。他讲,他经常联想一出昆曲《十五贯》。在这个戏里,况钟拿起笔来判案的时候,觉得笔有千斤重,颤颤巍巍总是点不下去。其实,况钟的笔下,也就是两个人的命运。同况钟相比,新闻工作者的笔下不是对一两个人负责,而是对党和国家负责。
新闻工作者是舆论战线的尖兵,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127;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党的新闻工作者,努力提高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使每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都能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27;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形势、传播真理、教育人民,&127;我们的舆论工具才能真正承担正确导向的职责,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前进。
新闻工作的质量、舆论导向水平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等等,&127;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其中,最核心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质。小平同志早在1981年就指出:“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他还在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向全党发出号召说:“我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是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它集中了人类的最高智慧,是对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它对人们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都有指导作用。它是一个科学体系,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世界上没有一门学科和它无关。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这句话也完全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新闻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几乎每个哲学原理都可以渗透到新闻学中去。记者的新闻实践,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劳动,自然也要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个新闻记者,要认识和掌握新闻事业的规律,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出色地完成新闻报道任务。如果缺少哲学头脑,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通晓辩证唯物主义,是无法胜任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非常复杂的,经常变化的。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引导众人们去观察、认识、分析这个非常复杂经常变化着的客观世界,指出客观世界的发展趋势,决定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方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从认识客观世界开始,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帮助新闻记者认识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
为了更好地说明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舆论导向和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127;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从中找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从而把我们的新闻工作做得更好,充分发挥舆论正确导向的功能。
1、坚持两点论,学会两分法,防止片面性,绝对化。 世界万事万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还说过,“中央多次对同志们提出这个问题。认为一个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对于成绩与缺点、真理与错误这个两分法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所谓形而上学,就是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斗争(两分法)、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走向它们的反面,这样一个真理。就是人们固步自封、骄傲自满,只见成绩,不见缺点,只愿听好话,不愿听批评话。”
我们的新闻媒介由于传统的原因而有很大的权威性,人们对媒介上宣传的事实或观点经常不会持对立的态度,甚至经常不加选择地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的报道特别要注意防止片面性,否则往往会产生一风吹、大呼隆的效果。邓小平同志对这点很清楚,他告诫说:“我们在宣传上不要只讲一种办法,要求各地都照着去做。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在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对某些做法把握不准时,邓小平同志特别要求在言论上两面讲,即“写个东西,说这个好,但也存在哪些危险性。”
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不讲两点,只讲一点,只注意这一面,不考虑另一面,“木匠斧子一面砍”的现象时有发生。 例如,一段时间,我们宣传批“大锅饭”,批“平均主义”,鼓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宣传中,却一边倒,忘记了宣传“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似乎这两者之间水火不相容。再如现代企业制度,就要全面宣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对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特征的完整概括,每一句都很重要,不能单打一;同时对每一句话的科学内涵也要全面宣传,不能归为某一点。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一度过分强调产权清晰,又把产权清晰归结为办股份制,再把股份制企业办成上市公司,这就有片面性,不利于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
恩格斯曾经批评有些人的头脑中总是存在着一个跳跃式的形而上学王国,说他们“总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因此,要了防止新闻宣传中的片面性,就要学会两分法。新闻宣传如果有了片面性就不可能完整、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2、引而有“度”,恰到好处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除需把握大方向外,在具体的操作中还要讲究适度。人们常说“过犹不及”、“划清界限”、“掌握火候”等,这些都是讲度的。哲学上所说的度,指的就是“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和真理跨前一步就变成谬误一样,任何事物的正确性都有其上限和下限,突破上限和低于下限,都可能导致谬误。丁关根同志去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到:“在处理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善于把握好度,这是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宣传中“音量”高低,“音域”宽窄、“音节”的疏密,都要适度。何时冷处理,何时热处理;何时浓处理、何时淡处理;何时大声疾呼,何时点到为止;何时理直气壮,何时委婉;何时旗帜鲜明,何时含而不露;何时大弦嘈嘈,何时小弦切切;何时正面突破,何时侧面迂回……等等,这都要审时度势,力求保持对党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新闻舆论要努力做到:宣传成就而不引起疑惑;暴露缺点而不引起泄气;报道发展而不引起攀比;弘扬先进而不引起反感;讲述问题而不引起恐惧。徐光春同志在谈到认真把握好“度”时,提出了热度、密度、力度、深度、广度、角度、亮度、准确度等八个要求。
例如如何发展私营经济,党中央本来是有明确的正确方针的,即我国必须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私营经济、个体经济适度发展。但一段时间,在新闻宣传中,忘记了我国经济仍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这个“质”的规定性,大量地宣传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甚至报道了个体老板入党的消息。反之,宣传社会主义公有制,宣传国营企业的骨干作用的报道反而少了。这就给读者造成了一个错觉,看来我国还要“资本主义的课”,看来我国还是走私有经济这条路子对头。其实,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只能作为“小补充”,对它要加以引导和适当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