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医学论文>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一)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一)

详细内容

〔摘 要〕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5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特点表现为血液浓稠、粘滞性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强。血流变异常可鉴别诊断出血性脑梗死和缺血性脑梗死。

  〔关键词〕 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

  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临床观察证实,脑栓塞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血液流变性异常,尢其是血液粘度增高。本文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和脑梗死发病率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50例健康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5岁~65岁。50例已经(CT或MRI)确诊的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男15例,女35例,年龄48岁~83岁。50例已经(CT或MRI)确诊的出血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男20例,女30例,年龄45岁~79岁。

  1.2 标本采集和方法 受检者均于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其中5.0 ml肝素抗凝,用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1.6 ml血加入109 mmol/L枸橼酸钠0.4 ml抗凝测血沉,0.5 ml血用EDTA2K抗凝测红细胞压积。检测仪器为LBY-N6自动旋转式血液粘度计。

  1.3 统计学分析 血流变指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其余两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高粘度血症是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因素之一,而出血性脑梗死血流变接近正常或降低。

  表1 男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血流变指标比较(略)

  注:*和对照组比较P0.05,**和缺血脑梗死比较P0.05。

  表2 女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正常对照组血流变指标比较(略)

  注:*和对照组比较P0.05**和缺血脑梗死比较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