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上,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文明形态和秩序形态,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属性,又互为作用,互相促进。政治文明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动力,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的基本保障;巩固和发展政治稳定是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目标。
【关 键 词】政治文明/政治稳定/辩证关系
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既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又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注:彭庆军、虞崇胜:《政治文明研究综述》,《理论前沿》,2002年第22期。)具体说,首先,政治文明包括所有的积极政治成果,这表明政治文明是与野蛮、消极、反动的东西相斗争而发展的,是与愚昧落后的不文明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态,体现着社会前进发展方向的一定的社会政治文明程度。其次,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这表明政治文明是与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定社会的政治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从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同,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实现自身进化的程度不同,决定了政治文明的程度不同。但是,无论哪一种政治文明形态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清明、政治稳定、和谐有序是分不开的。
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系统在运行中所显现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政治稳定主要包括政权体系的稳定,政策稳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邓小平同志曾把政治稳定概括为两句话,即“政局稳定”和“政策稳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7页。)政治稳定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的稳定状态,公共秩序的有序性,基础阶级关系的均衡态,主要政策的连续性。(注: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6~27页。)政治稳定与政治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上,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统治阶级所追求的文明形态和秩序形态,两者具有天然的联系和相同的属性,同时,又互为作用,互相促进。
一、政治文明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动力,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
政治稳定是古今中外历代统治者所梦寐以求的“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但政治稳定绝不是僵化的、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动态的。政治稳定实质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实现过程,政治文明同样也存在动态性,它也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断地改变着内容和形式。这种变化表现为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质变就是由于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使政治文明的阶级内容和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一种政治文明形态变革为另一种政治文明形态。量变则表现在阶级内容不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前提下,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机制的调整、健全和完善。(注:郑慧:《政治文明:涵义、特征与战略目标》,《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3期。)政治稳定与政治文明的动态性决定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即在上层建筑领域的系统内,政治文明与政治稳定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状态中达到相互统一。
首先,政治文明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动力。政治稳定是相对的,即存在不稳定的因素,政治不稳定的因素存在于两个层面,一种是政治法律制度因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而导致的政治不稳定;另一种是因政治法律制度自身结构、功能的失衡和破坏而造成的政治不稳定。建设政治文明,就可以消除和减少这种政治不稳定因素,为政治稳定增添动力。政治文明的质变即可以解决政治法律制度不适应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而滞后的问题。政治文明变革的历史证明,当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发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政治法律制度不相适应而产生的政治不稳定,而解决这种政治不稳定的正确方法,就要通过革命的形式实现政治文明形态的转换,用一种新的政治法律制度代替不适合社会环境系统变化要求的陈旧的政治法律制度,从根本上消除政治不稳定因素,达到新的政治稳定。政治文明的量变即可以解决政治法律制度自身结构、功能的失衡和破坏而造成的政治不稳定。任何一种形态的政治法律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政治法律制度自身结构功能失衡和破坏之后,及时地予以调整、健全和完善,使之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强化,制度更加完善、健全,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政治文明的量变不断适应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总之,政治稳定是一个动态实现过程,它的实现并不是突变性,而是量的积累和平衡过程,是一个由原有的稳定到新的高层次的稳定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有赖于政治文明的发展为动力,有赖于政治文明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和活力。离开政治文明发展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秩序。
其次,政治文明发展是政治稳定的内在要求。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个层次。(注:彭庆军:《政治文明研究综述》。这是目前通说。也有的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政治实践行为”(李慎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部文稿》,2002年第9期),还有的归纳为5个层次,即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郑慧,前引注)。)其中核心和关键是政治制度文明,一般说,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制度即是文明进步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障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内在需求。政治稳定的核心是政治制度的稳定,政治制度的稳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基础。当然政治制度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变革与调整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是政治稳定的必然选择。
政治稳定同样需要政治意识形态的凝聚性,即确定政治权威。这种权威必然是具有凝聚力的权威,是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础上树立的权威,是得到认同的权威。“一般来说,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意识基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认同;另一种是疏离;第三种是对抗。政治体系如何强化人们的认同意识,减少疏离和对抗意识,使自己的运转具有权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注: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6页。)政治稳定需要确立政治权威,政治权威的前提是政治体系得到人们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首先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阻力之一是人民群众的认同感不强烈,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二,传统和既得利益者特别是有权官员的认同感不强,甚至疏离和对抗。民主政治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旧体制给官员带来的特权和利益,因而,个别官员会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给民主政治的发展造成阻力。通过政治意识形态的文明建设,能够动员全体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和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逐步地消除不满情绪和不同意见,调节人们的社会心态,形成对政治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增强政治权威性,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
政治稳定与政治实践行为的文明进步有着一定的联系。对于现代政治文明来说,只有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能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而使之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才是合理的,才是真正的政治文明。如果政治权威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约束,即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称为政治文明,政治权威失去约束也必将危及政治稳定。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失去约束必将滥用权力,侵犯公民的政治权利,必然导致政治腐败,失去民心;必将盲目决策,扰乱大局,大局不稳,政治文明建设也难以进行。
再次,政治文明发展能够减少或消除政治不稳定因素。政治文明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政治文明发展的每一个具体目标都是政治稳定的基石。诸如社会政治心理不断趋于健康,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不断创新,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规范体系更加科学,人民思想自由解放,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就会日益增强,民主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权力制约和公民自我约束的目标就会尽快实现;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健全,经过适当调整,与其他社会制度体系的功能不断相适应,就会更好地实现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政治行为逐步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效益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障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的发展,使政治制度化、法制化、民主化程度不断提升就能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强化政治稳定感;就可以有序和公开地解决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使人民的意愿顺畅表达出来,增强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信任感,强化政治稳定所必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和保障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反复证明,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也干不成,政治文明建设也难以进行。政治稳定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前提,其具体表现在。
首先,没有政治稳定作为前提,政治文明发展也就失去了依托,政治文明发展的正常进程就很难继续进行。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盛世兴邦,盛世发展和创造政治文明,如中国唐朝的“贞观之治”创制了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和中华法系的法典――《唐律疏议》和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乱世难以创造政治文明,统治者只能使用残暴愚味的手段进行镇压。由此可见,乱世破坏文明,影响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但由于1957年以后我国一直处于运动之中,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运动,使中国长期处于斗争和运动之中,其结果是运动了群众,破坏了秩序,最终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和动乱,整个国民经济跌到了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非但没有发展,反而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特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进取的十三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人治到法治;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从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到社会主义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没有政治稳定,政治文明建设就很难继续进行。可见,没有政治稳定作为前提,政治文明发展的既定目标和秩序就会因动乱而搁置,或因乱动而偏离,使政治文明发展失去原有的意义和目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要有政治稳定的前提保障,我们要加倍珍惜和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