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其它相关>试析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一)

试析经济落后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视角分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落后国家 发达国家 社会主义革命 现代化道路 主体力量
  论文摘要:现实社会主义是作为落后国家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新道路而崛起的,与马克思设想的发展程序不同。发达国家通过对落后国家的掠夺,不仅在其国内培植了一个工人贵族阶层,而且从整体上缓解了本国的阶级矛盾,使得发达国家工业无产阶级在成为最大社会群体时并没有形成推翻资产阶级的足够力量;也正是发达国家把它们自身的矛盾和痛苦转嫁到落后国家,阻塞了这些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而且使其处于毫无出路的处境,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产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还必须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才能真正完成对资本主义的超越。
  一、两种发展程序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首次全面制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实际前提,这种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与世界市场相联系的全面的全球生产。“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同义语―引者)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在1848年革命前夕所写的《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在英美法德这些文明国家里,“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1874-1875年初,马克思在巴枯宁的《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的批语中写道:“彻底的社会革命是同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条件联系着的;这些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前提。因此,只有在工业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在人民群众中至少占有重要地位的地方,社会革命才有可能。1875年,恩格斯在为批驳俄国民粹派思想家特卡乔夫而写的《论俄国的社会问题》中也说,要实现社会主义变革,就不但需要有能实现这个变革的无产阶级,而且还需要有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能够彻底消灭阶级差别的资产阶级;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于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但是生产力只有在资产阶级手中才达到了这样的发展程度。“因此,谁竟然断言在一虽然没有无产阶级然而也没有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更容易进行这种革命,那就只不过证明,他还需要学一学关于社会主义的初步知识。当19世纪70年代末俄国出现革命形势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对之寄予希望,认为俄国革命将使欧洲的反动支柱―沙皇专制制度崩溃,从而推动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他们不认为俄国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因为当时的俄国是在“文明国家”行列之外的。
如果按照这个设想,社会主义将是建立在发达国家业己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之上,无疑这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但是,现实社会主义的产生,在发展程序上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不同:不是先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再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先建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业化和现代化。换言之,社会主义不是作为西方“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而兴起,而是作为落后国家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新道路而崛起的。列宁把它概括为一句名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电气化”是第二次现代化浪潮的主要标志,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代名词。在《论我国革命》中,列宁对这种发展程序上的不同作了这样的解释:“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按列宁的解释,马克思的设想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而俄国发展程序上表现的不同,则是世界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特殊”。
但是在列宁去世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在相对落后国家的胜利是“一般”,而在发达国家的胜利(如东德、捷克)则是“特殊”。这不仅是马克思,也是列宁始料未及的。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说:“一直到现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只有东德和捷克;其他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革命都没有革起来。毛泽东对此给出的解释是:生产关系的革命先于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这个“一般,是毛泽东根据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提供的经验事实作出的概括,并没有停留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观点上来解释现实,但何以社会主义革命在相对落后国家的胜利成为“一般”,还需要作出回答。

  二、现代化道路的另一种选择
毛泽东曾这样描述中国人如何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和社会主义:“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于是,中国人把目光转向了马克思,转向了十月革命。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类似的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大都发生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在这些落后国家大都流产,是因为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另一方面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落后和不发达。如果不是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而是从单个国家的角度孤立地看发达与不发达,那就很容易把这两种状态看作仅仅是一国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发展中国家要从不发达状态变为发达状态,就应当向西方学习,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早在19世纪欧洲工业化时期,这种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的观点就颇为流行。20世纪30年代,帕森斯等人建立的结构功能论采取了“传统性一现代性”的两分法。50-60年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出现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把这种分析推向极致,“它首先从西方社会的一般形象中获得‘现代性’的属性,然后又把对这些属性的获得设想为现代化的标准。……现代化理论家试图把历史上产生于西方社会的特殊价值观和制度普遍化。他们乐观地认为,只要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一切问题都会解决。但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怎样向西方学习,大多未能获得成功。
20世纪60-70年代兴起的“依附论”就是作为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批判而出现的。依附论学者保罗・巴兰提出:“为什么落后国家没有沿着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常见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前进,以及为什么它们一直没有进展或进展很慢?”对此,他认为,不发达国家的不发达问题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状况。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剩余一大部分被掠走,转移到发达国家,从而造成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差距。依附论学派的主要学者弗兰克也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达,是以其他地区的不发达为代价的。发达与不发达的关系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这两种状态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且是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结果。他说:“不发达并不是由于孤立于世界历史主流之外的那些地区中古老体制的存在和缺乏资本的原因所造成的。恰恰相反,不论过去或现在,造成不发达状态的正是造成经济发达(资本主义本身的发展)的同一个历史进程。”他在1998年出版的《白银资本》中指出:“我们不仅在世界经济史方面需要这种全球视野,而且也是为了我们能够在全球整体的范围内给从属和参与世界经济的部门、地区、国家以及任何片断和进程定位,因为它们都不过是这个全球整体的组成部分。”尽管依附论学者的观点未必都精当,但他们从经常被人们忽视的世界整体联系出发来探讨发展问题,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正是马克思的方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指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同掠夺非西方国家的财富联系在一起的。“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跟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突破各民族独立发展的历史而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被今天称为“全球化”的大趋势。西方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便利、商品的低廉价格,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在这个过程中,非西方社会的广大落后地区自然经济解体,并被纳入到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从而造就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各国的发展不可能再孤立地进行,特别是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更是受到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强烈影响。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他们认为,西方在掠夺非西方社会的同时,也为一些非西方社会不自觉地创造了达到西欧水平的条件,即“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l850年,他们在谈到中国时,对中国受到外来现代性挑战而走上西方式发展道路的前景作了乐观的预言:“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被英国资产者的印花布带到了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当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的时候,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马克思在谈到印度时指出,虽然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它充分地暴露了资产阶级文明的伪善和野蛮本性,但它还是在这里播下了新的社会因素,从而有可能完成“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的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预言虽然没有变成现实,但从世界的整体联系来看,我们也没有根据断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中国、印度等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估计是错误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国家面对来自西方的现代性挑战,没有及时作出有力的反应,失去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为了扩张势力,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打了两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发动的战争更是不计其数。处于这种环境下的非西方国家想要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更是难上加难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仅掠夺这些国家,而且把它们自身的矛盾、痛苦、灾难和战争的严重后果转嫁到这些国家的头上,从而阻塞了这些国家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正是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流产及其带来的巨大痛苦,推动他们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发生了现代化道路的突破,产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三、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认为,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将使西方工业无产阶级成为最大的社会群体,并成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主体力量。然而,当工业无产阶级成为最大社会群体时,并未形成推翻日社会的足够力量,到了今天已不再是最大的社会群体。相反,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却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力量。
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作过这样的分析:“这里(指英国―引者)没有工人政党,有的只是保守党和自由激进党,而工人十分安然地同他们共享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权和英国的殖民地垄断权。“只有当工人感到英国的世界垄断地位被打破时,一个真正普遍的工人运动才会在这里兴起(如果不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情况的话)。参与世界市场的统治,过去是而且现在依然是英国工人在政治上消极无为的经济基础。”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当英国工业失去世界垄断地位以后,英国工人阶级将趋向革命化。“真相是这样的:当英国工业垄断地位还保存着的时候,英国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沾过这一垄断地位的利益。……随着英国工业垄断的破产,英国工人阶级就要失掉这种特权地位,整个英国工人阶级,连享有特权和占据领导地位的少数在内,将跟其他各国工人处于同一水平上。而这就是社会主义将重新在英国出现的原因。但后来的情况表明,英国失去工业垄断地位的结果是:各发达国家的工业无产阶级的革命化都遇到了阻碍。其原因就在于广大殖民地的存在。发达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所获得的巨额财富,有助于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列宁看到了这一点,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革命工人运动受到阻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资本家拥有殖民地,获得金融资本的超额利润等等,因此能够在国内培植一个比较广泛、比较稳定而人数不多的工人贵族阶层。列宁认为,无产阶级要为推翻资产阶级做好准备工作就必须同工人贵族阶层作斗争。这个斗争并没有取得成功。现在来看,发达国家的殖民掠夺不仅在其国内培植了一个工人贵族阶层,而且从整体上缓解了本国的阶级矛盾,从而使得发达国家工业无产阶级在成为最大社会群体时并没有形成推翻资产阶级的足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