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分化与中国渐进性政治发展(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论述为理论起点,以政治发展动力 机制为视角,从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对利益分化与中国政治发展的互动关系加以论述, 认为利益分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的同时,也为中国渐进性政治发展提供了持久 的动力;如何看待和解决利益分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出了 更为现实的迫切要求。
【关 键 词】政治发展/利益分化/社会变革
以往在政治学意义上研究利益分化问题大多是从政治稳定角度出发来考虑的。本文则 以政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理论依据, 结合对我国现实状况的分析,对利益分化为我国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的培育和对我国当 前政治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两个层面的问题予以论述。
一、关于政治发展的涵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不发达国家开始走上自己的工业化道路,随之,在政治上也 出现了富有特点的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政治发展”这个概念以及相关的“政治发展 理论”的产生。政治学家们,尤其是美国的政治学家们试图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来寻 求各国政治变迁的一般性规律。“政治发展”这一概念问世以来,由于视角和理解的不 同,对它的解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迄今未能达成共识。仅能看到的有代表性的中 文解释(其中包括翻译成中文的外国学者的解释)就有三十多种。根据美国研究政治发展 的权威学者卢西恩・派伊在其所著《政治发展面面观》(1966年)中归纳的政治发展的各 种涵义,认为人们在以下意义上使用“政治发展”一词:(1)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2) 工业化国家的政治形态,(3)政治现代化的过程,(4)民族国家的运作,(5)行政与法律 的发展,(6)群众的动员与参与,(7)民主制度的建设,(8)稳定与有秩序的变迁,(9)动 员与权力,(10)多方面社会变迁的一个方面(注:王云五主编:《云五社科大词典・政 治学分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3年版,第193-194页。)。亨廷顿作为西方政 治发展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政治发展是“现代化的政治发展”,其发 展目标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一是政治一体化,即“权威的合理化,并以单一的、世俗 的和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和种族的等等五花八门的权威。”“秩序井 然的社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来源于人的最高权威,对现存法律的服从优先于履行其他任 何责任”(注:[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 ]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第12页。)。二是政治制度化,即“组织和程序获 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注:[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第12页。)。三是政治民 主化,即“提高社会上所有集团的参政程度,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 注:王彩波:《经济起飞与政治发展》,[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较为广泛的环境中已经发生的和正 在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政治系统和过程以及政策的变化”(注:[美]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决策》,曹沛霖译,上海 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页。)。达尔则把政治发展看作是建立在一定技术和经济发 展水平基础上的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以上对西方学者关于政治发展涵义的总结,我们可 以看出,每一种观点都涉及了政治发展某一方面的内容和特征,其中有许多合理性和发 人深思之处。但是,其中的西方文化偏向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试图寻求一种普适性 的发展模式,甚至认为对西方世界适用的政治价值观、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对其他国家 也是如此,而不管其他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现实如何,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 色彩。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虽然 没有把政治发展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在探究社会发展规律时,还是全面科学地揭示 了其中重要的部分――政治发展及其运动规律。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社会历史观为 理论基点,充分吸收西方学者的理论精华,我们认为,政治发展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的本质特征。
首先,政治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的解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论述人类发展进程时 说:历史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页,第693页。)。因 此,人类政治演变的总趋势是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大,也就是政治参与主体 和主体性的不断扩大。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是符合史实的。从另一 个侧面讲,政治发展作为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终极目的必然与社 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的解放与发展相一致。
其次,政治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发展意味着事物的不断更新、进步、充实 、完善。任何发展都存在着阶段性并表现为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发展也不例外。它“ 是由不同的发展阶段所组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政治特点,体现着不同的政治发 展性质。”(注: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 页。)政治发展的阶段性可以用政治发展的“度”来衡量。所谓政治发展的“度”,就 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直接影响政治发展的其他领域的发展指标(主要指经济发展水平)。 政治发展的每一个“度”都有自己相应的特点和内容。研究“度”与“度”之间的差异 和联系,把握不同的政治发展阶段的最佳内容和速度是顺利推进政治发展的关键。
第三,政治发展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发展过程。政治发展的系统全面性可以从两个层面 来理解,一方面,政治发展是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的,是一个以社会发展为根基 和推动力的发展过程。那么,只有社会大系统中各个因素得以全面变更,政治发展才能 得以相应发展。并且,政治发展以人为核心,是人的政治观念、政治生活方式的正向变 迁,而人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发展必然以经济、文化等各种发展为前提,并体 现着它们的进步;另一方面,政治系统本身也是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 ,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另一个,也就是说,政治发展不是个 别要素的孤立发展,而是系统的整体性发展,是各个要素的协调性发展。那些以单个要 素发展为目标的政治设计,只不过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政治发展各要素的优先次序罢了, 纯粹的强调单一目标而忽略其他要素的政治发展只能是以社会破坏为后果的政治运动。 政治发展的确是多种政治现象的综合,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天平能够用来测量政治发展 的发展水平。
第四,政治发展是一个自主的多样性发展过程。政治发展是一个自主的多样性的发展 过程,这一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理论观点,也是建立在对经典发展观反思基 础上的一个命题,是对政治发展一般性质的经验概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 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传统、人口素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政治发展的起点 、模式、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决不能把 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正如我国政治学者程汝竹在其所著的《论政治发展的内涵》 中论述的那样,“现代性的精神是一致的,但表现这种精神的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如 果我们承认政治发展是一个作为实体的国家具体的政治发展的话,这个实体就不能与其 现实的根基相分离。”(注:程汝竹:《论政治发展的内涵》,载[太原]《山西师大学 报》1997年第1期,第6页。)
最后,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付出代价并扬弃代价的过程。这一命题对于任何一个处于 发展中的国家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并通过扬弃代价为自己开 辟道路。”(注:韩庆祥:《发展与代价》,载[北京]《新华文摘》1994年第8期,第57 页。)我国作为一个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其发展过程必然会付出相应 的代价,即改革付出的成本,如贫富分化、腐败、政治发展滞后阻碍经济发展等。对于 这些代价的扬弃就是发展的进一步目标,这就要求代价的付出不能太大,不能大到不能 扬弃的地步。如何使发展的代价能为发展提供动力又不致不能扬弃,这是我国发展尤其 是政治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二、利益分化:中国渐进政治发展的推动力
(一)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现状与特点
中国的改革发展是以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为核心内容的总体社会转型,而利益分化作 为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壮大与成熟而不断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是 根本否认利益分化的,而在改革开放后,利益分化是我国进行改革的必要前提。无论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还是十二届三中全会以 后在城市实行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都是对利益平均化的打破。“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 地区先富起来”,更是对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别的承认。二十几年来,由于市场化进程的 加剧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也由于体制转轨时期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利益 格局迅速实现了由利益平均向利益分化的转变。目前我国利益分化的状况主要呈现以下 特点:
首先,利益分化在广度上发展迅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单一集 中,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单一所有制结构的经济体制使全国人民的利益凝成铁板 一块,在利益分配中过分强调集体利益、全局利益和国家利益,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指 向单调归一。所有的城市劳动者也都几乎毫无例外的依靠国家发放的相对平均的工资维 持生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获利渠道,社会成员 日益突破原来意义上的群体划分范畴,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四大 群体不断分化,出现了以不同职业为主要划分依据的不同的利益群体,如工人阶级分化 出了生产性工人群体、服务性工人群体、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群体;农民中分化出了 乡镇企业工人、专业户、包工头、小商贩等;还有个体劳动者群体、私营企业主群体、 自由职业者群体(如歌星、影星、律师、自由撰稿人等);靠债券、股票等获利的食利者 群体等等。多样的利益群体获得了国家和人们心理上的承认,不同的利益需求也都逐步 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得以表达。并且,各个群体在利益调整过程中,不断实现着分化和重 组,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以分化、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不断变化的利益格局 。
其次,利益分化在深度上的扩展。利益分化在深度上的扩展主要表现在以收入水平为 标志的利益差距的扩大。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个人利益客观存在的现实得到了承认 。利益竞争、优胜劣汰使人们之间在物质收益上出现巨大反差,而且由于我国的收入和 财富再分配机制等配套措施尚不健全,更加大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城乡之间、地区 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利 益分化在深度上的扩展。
最后,多种利益群体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由小变大。对多种利益群体的承认,带来了人 们利益意识的觉醒和利益观念的强化。利益的驱动使不同的群体逐渐习惯于从各自特殊 的立场和观点来看待社会生活和改革中的一切事物,并且有更多地考虑群体利益的倾向 。这是因为,由共同的职业分工、劳动方式、分配方式联结起来的利益群体,必然产生 共同的利益感受、共同的利益要求,甚至共同的荣辱观和共同的社会地位,这种共性使 每个成员既受到这种意识支配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维护利益群体的倾向。这种群体意 识和社会观念的强化必然增强利益群体在改革中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整体性利益结构向多样性社会利益结构的过渡,这种过渡以 及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成员利益意识的日益发展成熟和理性化,必然为我国的 政治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
(二)利益分化为政治发展提供动力
1、利益分化是人类解放发展的必经阶段。
人类自身的解放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利益作为同人类 社会几乎同时产生的事物,在人类追求解放的过程中经历着自身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认 为,人类自身的解放和发展概括起来讲,就是指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社 会普遍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社会每个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说到底人类自身的解放和 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普遍的需求和幸福,为了发挥一切人的潜力,为了一切 人的解放。人类发展的每一步始终要以社会和人的普遍利益和需求为核心。也就是说, 只有承认每个个体自身的特殊利益,尊重每个个体的特殊利益,社会才能走上正确的发 展道路。再者,人类个性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摆脱人身依附和思想依附为前提,而人身依 附和思想依附的最实际保障就是个人经济地位、经济基础的普遍确立和承认。这样,不 仅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更能使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