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政治哲学>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一)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一)

详细内容

内容提要 儒家肯定的周公“摄政称王”,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判断,而是与儒家政治哲学相关的理论问题。儒家肯定周公摄政称王,因为这是儒家素王说或王鲁说的理论前提。与周公相关的《周礼》之所以能够在后世政治中产生变革意义,就在于它是周公践天子位后制礼作乐的产物。从围绕王安石变法所展开的争论中可以看到周公摄政称王是《周礼》一书具有变革意义的理论前提。?
 
  周公“摄政称王”本是古史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代学者对此问题,基本有三种看法:一种是肯定周公“摄政称王”,认为这是西周初年的史实(注:持这种观点的有顾颉刚、刘起饽、金景芳、王玉哲等先生。参见顾颉刚:《周公执政称王――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二》,《文史》第二十三辑,中华书局,1984年;刘起饽:《由周初诸〈诰〉的作者论“周公称王”的问题》,原载《人文杂志》1983年第3期,收入《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金景芳:《周公对巩固姬周政权所起的作用》,原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历史专集,1980年,后收入《古史论集》,齐鲁书社,1981年;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13-517页。);另一种则对周公“摄政称王”完全持否定的看法(注:持这种观点的有崔述、杨筠如、陈梦家、马承源等先生。参见崔述:《丰镐考信录》卷四;杨筠如:《尚书?诂》,陕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马承源:《有关周初史实的几个问题》,《中华文史论丛》第六十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周公摄政是事实,但并未称王(注:持这种观点的有杨向奎、杨朝明等先生。参见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版),人民出版社,1997年;杨朝明:《周公事迹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另外,郭伟川主编的《周公摄政称王与周初史事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一书收集了持各种观点的相关论文十一篇。)。直至今日,依然还有学者结合金文等新的资料,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但是,综观以往学者的研究,无论对周公“摄政称王”这一问题持肯定还是否定的看法,基本都是一个事实的判断。究竟周公是否真的摄政称王,需要对《尚书》相关篇章以及有关周初历史的重要铭文作深入分析,需要对一些具体的历史问题(如西周王位继承制,成王即位时的年龄等)作深入研究,这个问题这里暂且不论。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进一步深度解读记载周公摄政称王的一些战国至汉代的儒家文献?周公摄政称王在儒家思想的脉络当中有何意义?本文希望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
  
  首先,我们把战国时期记载周公摄政称王的儒家文献列举出来:?
  
  《礼记•明堂位》:“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
  《礼记•文王世子》:“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
  《荀子•儒效》:“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荀子•儒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负?而立,诸侯趋走堂下。”?
  《韩非子•难二》:“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
  
  这些记载基本都是儒家的说法。韩非子为荀子弟子,他关于周公摄政称王的说法也可以理解为是承袭师说。除此之外,《逸周书》中的《度邑》、《武儆》、《明堂》等篇以及《尸子》等文献当中也有关于周公摄政称王的记载。《逸周书》的著作时代目前还不明确,但大体上出于战国。《尸子》据《汉书•艺文志》为杂家著作,尸子本人曾为商鞅的老师。从这些记载来看,周公曾经摄政,并且即天子位,这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个普遍的看法,并且还影响到其他学派的学者。其中以《明堂位》和《荀子》的说法最为直接。?
  西汉经学直接承战国而来,其中荀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周公摄政称王这个问题上,汉代学者主要也是继承了战国时期荀子的看法:?
  
  《韩诗外传》卷三:“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第三十一章)?
  同书卷七:“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下之政。”(第四章)?
  同书卷八:“五帝既没,三王既衰,能行谦德者,其惟周公乎。周公以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假天子之尊位七年。”(第三十一章)?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于成王。”(《通鉴外纪》卷三引)?
  《史记•周本纪》:“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史记•管蔡世家》:“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
  
  以上所列举的《韩诗外传》和《尚书大传》都是西汉今文经学的代表作品。西汉今文学家都是主张周公摄政称王的。直到郑玄,虽然他混同了今古文,主古文学的立场,但在很多地方还是采取了今文说。如郑玄注《明堂位》,就说:“周公摄王位,以明堂之礼仪朝诸侯也。……天子,周公也。”注《尚书•大诰》曰:“王,周公也。周公居摄,命大事则权称王。”(注:但郑玄注《尚书•康诰》篇的“王若曰”,则说是“周公代成王诰”,把王解释为成王。)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关于儒学的许多看法都是继承了董仲舒、司马迁所说的周公摄政并“当国”、“践阼”、“专王室”,也明显的是肯定周公称王了的。所以,《史记》在这个问题上与今文学家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直至近代廖平,把今文学的传统看法表述得更加明确,直接肯定周公称王:?
  
  周公、成王事,为经学一大疑。武王九十以后乃生子,成王尚有四弟,何以九十以前不一生?继乃知成王非幼,周公非摄,此《尚书》成周公之意,又有语增耳。武王克殷后,即以天下让周公,《逸周书》所言是也。当时周公直如鲁隐公、宋宣公兄终弟继,即位正名,故《金跨》称“余一人”、“余小子”,下称二公,《诰》称“王曰”。《檀弓》:“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盖商法:兄弟相及。武王老,周公立,常也。当时初得天下,犹用殷法。自周公政成以后,乃立周法,以传子为主。周家法度皆始于公,欲改传子之法,故归政成王。问何以归政成王?则以初立为摄。问何以摄位?则以成王幼为词。一说成王幼则生在襁褓,不能践阼;或以为十岁,或以为二、三岁不等,皆《论衡》所谓“语增”,事实不如此也。(注:廖平:《经话》,《廖平选集》,巴蜀书社,1998年,第452页。)?
  
  廖平的这段话虽然还有一些问题(注:如顾颉刚先生所指出的,廖平对《金跨》篇“余一人”的解释,对西周王位继承制的看法,都有可商榷之处。参见顾颉刚:《周公执政称王――周公东征史事考证之二》,《文史》第二十三辑,第21-22页。),但他明确指出,武王死后,周公直接继位为王,并无历史上所纠葛的摄政称王之事,却是历代今文学家关于这一问题的最为直接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