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浅谈(一)
详细内容
〔摘要〕 要正确认识与全面把握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使高职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有效的服务社会,就必须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改革。?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产学研结合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技术教育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特殊形式已初具雏形,规模正日益壮大,各类高职高专学校已占全国高等院校的近1/2,迄今已为我国培养数以百万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在社会上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就必须对其整体教学做改革。
一、转变观念是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的不竭动力
1.制约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需要时间积淀的长期事业,目前部分高职学校连高职办学的基本规则与规律都尚未摸清,何谈改革?再者,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发展教育财力有限。管理学中的“木桶矮板原理”表明,管理整体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而是取决于最差的;同理,改革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而基层管理者,开始往往注重规范建设,较少提倡实践创新,教师个体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就教改最终的操作者教师而言,他们往往习惯于研究“如何教”,而不太考虑学生“如何学”,往往将各种考试作为“教”和“学”的指挥棒,造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的风气。管理部门为了整齐划一、便于操作,考试也往往背离职业教育特色。就目前情况看,高职教学改革首先需推动管理层面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应是教师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最终体现为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2.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高职教学必须面向职业领域或职业岗位群,必须体现为学而教、为用而学,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形成培养合力。只有每位教师在每一节课前都认真设计,并考虑所授知识、技能有何用、用在何处等实际问题,教学才会体现有效性。高职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贯彻“每堂有效”的原则。
3.教师的首要责任
现在看来,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还不是讨论某些理论细节,而应该让所有的高职教师都能自信、光荣地做一个“职教人”,树立属于高职独有的教师职业形象。每一位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自觉体现素质教育、开放教育、能力本位等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惟有这样,教学改革才能从整体上真正有突破。更新观念必然解放课堂教学的时空,让教学真正开放、灵活、自主,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统一的学习氛围才能逐步形成,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课堂才能成为师生互动进而共同工作的场所,与企业联合、共享的“大课堂”才能形成。在这种情形下,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与能的结合,职业能力才可能是结构性而非点式、线性的,实践才不至于沦为理论教学的附庸,“选修”才不至于是点缀。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标明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度,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的人才规格和知识能力结构。高职教学内容必须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要根据就业需要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科学构建针对性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的课程结构,按照社会实际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注重精讲多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树立创新观念,培养创业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组织管理能力。